陈定方10余岁便与伙伴们到武昌江边玩水。1965年,他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读大一,因擅长游泳入选校游泳队,并第一次参与了武汉市第10届横渡长江的武装泅渡活动。
1966年7月16日,73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在武汉“中流击水”。他对陪游者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随之,武汉市举办了第11届横渡长江活动,也是如今“武汉7·16渡江节”的由来。
这一年的横渡长江活动,华中工学院方队从武昌汉阳门下水。游至半程,一艘舷号为“W506”的快艇从汉口方向驶来,距快艇约30米远的陈定方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身着浴衣,站在舰首向渡江大军招手。”陈定方回忆,当时同学们甚至忘记了身在水中,都激动地挥手欢呼。
方队上岸后,每个人都获得了一枚铝制纪念章。回到学校后,他激动地用大头针在渡江纪念章背面刻上了“1966.7.16我看到了毛主席”。
此后的岁月里,在江心这一刻的震撼与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号召成为陈定方的一种精神力量,让他不畏挑战、奋勇争先。
通过艰苦奋斗,他在武汉理工大学成为机械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专家。
武汉,从不缺搏浪大江的勇者。
游泳教练王敏陆续参加过十余届渡江节。2022年,43岁的她第一次参加个人抢渡赛,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长江边、汉江旁、东湖畔……武汉的水域活跃着一支英雄的队伍——长江救援志愿队。这支队伍现有约3000名队员,过去十多年,1200多个鲜活生命因这支队伍而重获生机。
2018年,王敏和丈夫双双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用自己劈波斩浪的本事守望长江。
72岁的鲍政斌仍每天坚持到长江、汉江游泳。每年夏日,在江中畅游和跳水是他最欢喜的事。
鲍政斌年幼时受武汉渡江活动影响,12岁便靠着父亲自行车上换下来的旧内胎横渡长江。
他说,在江中的每一次划水都是和自然较量,每一次呼吸都是给自己打气,其乐无穷。
■期待江中重逢
时光流转,渡江节早已成为武汉的夏日盛典,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温情与骄傲。
晁新民曾是协和医院护士长,28次横渡长江,曾取得横渡长江第一名的成绩并3次陪同毛主席畅游长江。
1996年渡江节,晁新民率领5个儿子、5个孙子、1个重孙,高举“四世同堂”牌子畅游长江,成为渡江节历史上的佳话。
26岁的刘婧,14岁时便完成了人生中首次渡江挑战,之后多次参加渡江节。今年一入夏,她心底便开始期待那江涛中的重逢。
14岁的殷西武为参加今年的渡江节已准备了两年。这个来自武汉市第十二初级中学的学生,喜欢足球、武术、游泳。
和很多武汉孩子一样,殷西武上幼儿园时就学习游泳。4年前的夏天,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第一次到汉江游泳。
前年,渡江节结束后,殷西武在父亲和一位叔叔的陪伴下横渡长江。从那时起,他就期待着能够真正参加渡江节。
今年,殷西武达到渡江节最低报名年龄。报名通道一开启,他就请父母帮忙报名,并顺利通过了“青春渡”方队的选拔。
“非常兴奋,期待着这一天。”最近,殷西武每天到汉江训练一个小时。他期待自己能够用最好的状态渡江,在长江的怀抱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享受运动的快乐。
6年前,武汉渡江节设置了“青春渡”方队,选手最小的14岁,最大的35岁。王敏一直是“青春渡”方队的队长兼教练。
“青春渡”方队的选手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有教师、医生、飞行员。他们学习、工作繁忙,但都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训练。王敏说,他们都热爱渡江节,热爱武汉这座城市。
3年前,王敏参加个人抢渡赛游至中途感到疲惫,便采用仰泳打算放弃。“王敏赶快游!”江面上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
她抬头看到父亲正在救援船上给她打气。仰泳换成自由泳,她拼命向前游,最终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武汉人爱渡江,也爱看渡江。陈定方回忆,1965年,满是泥滩野草的江边挤满热情的市民,为选手送吃送喝,甚至有人脱下自己的拖鞋递给光脚的泳者。
如今,昔日的防洪险滩蝶变为百里长江生态画廊。每年渡江节,长江大桥上、两岸江滩依旧人头攒动,万千目光追随江中健儿,共享这份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豪情。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这里的人们与水抗争,又与水相容。两江三镇,江潮起落,激荡淬炼出武汉人不畏风浪、勇立潮头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