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刘毅
浠水融媒冯伟孔小军王路港
通讯员方俊陈祎夏
你相信吗?在乡村也能建起实验室。
6月7日,走进浠水县清泉镇闫河村内的百亩药材种植基地,阵阵药香扑面而来,白芨、黄精等各类中药材生机盎然。
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的陈小野,正穿梭在阡陌之间,测数据、取样本。
数百米外的实验室内,25℃的恒温催生出另一番天地——数万个整齐的玻璃瓶内,一簇簇道地药材种苗竞相萌发。
陈小野1984年出生于黄冈浠水,2009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6年前,从事中药材种苗研究的他从广东返乡,创建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联合6位生物学博士,将中药材良种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目前,团队已攻克10余种大别山道地药材繁育难题,其中金钗石斛、杜鹃兰已驯化成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放弃高薪回乡
废弃板房里建起实验室
陈小野的“逆行”缘于一次刺痛。
2016年,在陕西镇安做技术指导的他,偶遇几位前来高价采购白芨种苗的罗田老乡。“咱大别山药材丰富,却缺好的种苗,只能到处求购,还总是上当受骗!”老乡的叹息像针扎进他心里。
大别山区是天然药库,黄冈境内中药材多达1186种,蕲艾、天麻、茯苓、福白菊、苍术被列入“十大楚药”。
然而,种业短板却如锁链:种源混杂、种质退化,产量低、品质不稳,农户只能依赖外购高价种苗,风险高、收益薄,产业命脉受制于人。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大别山的‘药芯’,岂能一直握在别人手里?”技术工作者的敏锐与乡情在他胸中激荡。
2019年,陈小野辞去高薪工作,带着多年技术服务攒下的积蓄,一头扎回浠水山旮旯。
创业维艰,农业尤甚。为了节省经费,他在清泉镇金宝山村租用原麻阳高速建设项目部废弃的板房,用于研发和生产。
不同于窗明几净的都市实验室,第一个难题便是无菌环境的搭建。
囊中羞涩的他买来塑料薄膜,隔绝了天花板上的青苔和霉菌,还“淘”来不少二手空调并自制臭氧消毒装置进行消毒、降温……
然而,正当他摩拳擦掌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时,疫情、雪灾、冻雨等接踵而至。
“2022年初,一场暴雪将大棚夷为平地,开春便可交付的种苗全部压在地里,损失接近200万元。”说起当时的情景,陈小野痛心不已。
后来,在镇里和村民的帮助下,他很快重整旗鼓,申请到项目资金,重新搭起大棚,提档升级实验室和车间。
为了采集最优质的野生种源,他化身深山寻宝人,多次深入神农架、大别山等地的无人区。
悬崖峭壁间攀缘,毒蜂野猪旁穿行,跌落崖边、遭遇野兽是家常便饭。
习惯在实验室内工作的他,硬是磨砺成满身泥渍的“田秀才”。
汗水浇灌下,乡村育种实验室艰难萌芽。
破译种子休眠密码
四季可扩繁珍稀药材种苗
多层培养架上,一瓶瓶脱毒克隆苗在无菌全营养环境中,以“2的N次方”速度悄然生长。
金钗石斛、杜鹃兰、金线莲……这些大别山的珍宝,在玻璃瓶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占地一平方米的多层架上,便可培育上千瓶种苗,效率是传统繁育的数十倍。
“不用土壤、无需肥料,任意季节均可百倍、千倍地扩繁。”陈小野介绍,这是团队正在使用的组培技术,也被称为植物克隆技术。
金钗石斛等中药材稀少珍贵,鲜品每斤市场价可过万元。通过在实验室内培育、优化、复壮,就可克隆出一支上亿规模的“种苗军团”。经过炼苗适应后,再移栽到大田或适宜的环境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