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习近平的青春观

习近平的青春观
2025-07-02 18:27:40 来源:新华社

听闻总书记来了,青年学子们从图书馆、教室、实验室赶来,聚集在大礼堂前坪,欢欣鼓舞。

此情此景,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斯’不仅指原意所表达的‘这个地方’,在现在的背景下,也是指‘这个时代’”“我们第二个百年到2050年,还有30年,你们应该是这个时代接过接力棒的骨干力量”。

多少次,总书记走进校园,同青年济济一堂,畅谈“生逢其时”,勉励“为之奋斗”,聆听青春梦想扎根在大地、拔节于时代的声音。

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离开学校时同道路两旁师生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18年五四前夕,北京大学学生宋玺在座谈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入伍成为人民子弟兵的经历和体会。

她说,读书读到“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时非常感动。总书记回应,这是一位老革命家写的诗,他年轻时读到这首诗也很有感触,这句话陪伴他度过了知青岁月。

“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力量。”

2022年4月,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深情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2022年4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向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青春何以不负,人生何以无悔?家与国、小我与大我、人生际遇与时代使命碰撞交织,辩证法蕴于其中——“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正如李大钊《青春》一文所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当年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洗脱了迷惘、彷徨而充满自信;年轻时读马列,写下厚厚的读书笔记,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面临出国、工作的选择,最终因为“想做点儿事”而留在国内……一路走来,习近平深知青春所思,更以亲身经历指引青年所往。

何以“乐其无涯之生”?

个人的一滴水,只有汇入民族理想的大海中,才能永不干涸;青春的一苇舟,只有乘于时代前行的浪潮上,方可坚其所托。

(二)青春在哪里用力?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知物由学。“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新华社发

关键词:青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