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我去过黄鹤楼,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湖北的高层领导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霍普克罗夫特说。
作为长期在中美两国高校任教的学者,霍普克罗夫特对两种教育体系的差异有着切身体验。他曾在国内多地的高校授课,结合在美国授课的经历,他发现: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解题能力强,但创新思维还需强化;美国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挑战权威,但基础知识储备略显薄弱。
“中国学生擅长解决已知问题,需要在开拓新方向上努力。”他举例道,“当被问及‘未来10年计算机科学的突破点在哪里’时,美国学生能给出10多种可能性,而中国学生往往陷入思考。”在他看来,这与中美家长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中国家长习惯为孩子规划人生轨迹,从选专业到择业都追求‘确定性’,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面对中国学子,霍普克罗夫特给出建议:当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便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让学生基于兴趣择业,才是开启幸福职业生涯的关键钥匙。
格鲁吉亚期待加强与中国教育界合作
湖北日报讯(记者包东喜、张歆)5月12日下午,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召开前夕,格鲁吉亚教育、科学和青年部副部长巴娅·克维茨亚尼女士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访问。
巴娅·克维茨亚尼兴致勃勃地体验了学校为她精心准备的中国书法、剪纸艺术,欣赏了汉服表演,聆听了古筝演奏的《小满》《敕勒川》《青花瓷》,对中国文化赞不绝口,还在一幅“春华秋实”书法作品前用毛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在该校教育数字化发展中心,巴娅·克维茨亚尼仔细地对AI教学测评、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大模型应用及数字人展示等进行询问,兴趣盎然。
5月12日下午,巴娅·克维茨亚尼女士(右一)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访问,现场体验操作机器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包东喜摄)
谈及对中国教育的感受,巴娅·克维茨亚尼说: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体现了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不仅是大学,包括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在各个地方,都有最新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湖北二师实验室里,看到学生们如何制作机器人,让人印象深刻。
对教育数字化,巴娅·克维茨亚尼认为,毫无疑问,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发展是有帮助的,重点在如何去使用数字化技术;每件事都有两面性,要十分谨慎地使用技术,ChatGPT也会对学生教学有一些负面作用,因此,需要找到人工智能提升教育、让教育进步的方法。格鲁吉亚希望学到一些中国好经验,将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使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巴娅·克维茨亚尼说,中国教育成功经验对格鲁吉亚很有启发,访问武汉的学校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数字教育发展很快,格鲁吉亚面临技术融入教育的课题,格鲁吉亚和中国可以在很多方面合作,比如教育管理系统等。
“我体验过很多中国的文化,中餐也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武汉这座城市很现代,很漂亮。”巴娅·克维茨亚尼笑着称,“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朋友都很熟悉,中国人花很多时间和耐心在文化上,很珍视自己的文化,这让中国人显得非常特别。”
最后,巴娅·克维茨亚尼说:“对这次在湖北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十分期待,参与其中很激动,相信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最新的教育方法与技术。期待和中国教育界加强合作,自己也愿意推动两国更深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