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汉泽余宽宏
张湾区融媒体中心张畅冯杰
绿松石和泥,能否烧出稀罕物件?加入香灰,陶瓷能否增加文化气息?消失数百年的武当官窑,能否重燃炉火?
土生土长的十堰人杜见勇是一个有着很多奇思妙想的陶瓷手艺人,他的陶瓷作品供不应求,有的还成为赠送给参加2024世界武当太极大会的外宾的伴手礼。
4月上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十堰市张湾区桃子村,探寻80后青年杜见勇的创业历程。
游子回乡烧窑
杜见勇与陶瓷结缘完全是个“意外”。
2003年,杜见勇到潮州毕业旅行。“一出火车站,就被满大街的陶瓷‘晃得睁不开眼’。”他说,原本计划游玩景点,结果却在街上逛了两天瓷器店。
潮州是国内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潮州火车站所在的枫溪镇聚集了陶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500多亿元。
两天后,杜见勇作出决定:留下来找一份与陶瓷相关的工作。
很快,杜见勇就找到一份陶瓷企业流水线的工作。因为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上手很快,几个月后,就晋升成为研发部的工艺师。
后来,他先后去了浙江义乌和江西景德镇,并在景德镇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尝试着用黄铜和金箔等来装饰“花开富贵”“年年有鱼”这样的传统瓷器。
2008年,杜见勇的发明专利和工作室被北京一家公司收购,对方邀请他到公司担任研发部主管。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如痴如醉地进行着创作:研制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系列产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特许商品,为汾酒烧制定制酒瓶……
2015年,杜见勇从电视中看到一则消息称,在十堰发现迄今为止第五座明代官窑遗址。
“家乡还有这么深厚的陶瓷历史?”杜见勇萌生出回乡创业的念头。
复古创新“武当窑”
武当官窑,兴于明代。600年前,明成祖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时,曾在武当山脚下就地取材烧制琉璃构件、陶瓷制品和砖瓦。
随着时代变迁,十堰从事制陶的艺人越来越少,手艺面临失传,“武当窑”品牌更是无人提及。
创业初期,杜见勇走遍武当官窑的所有遗址,对十堰遗存的明代官窑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里出产的琉璃等在色泽、纹理、器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特征和文化属性。
他大胆创新,把古法手工技艺和他在潮州、义乌、景德镇及汝瓷故里所学到的先进工艺美学相结合,并运用到“武当窑”系列瓷器的制作中。
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杜见勇摸索出了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烧制技术和泥料配比。
在杜见勇看来,传统制作陶瓷的工艺有几十道,最关键的是寻矿和烧制。
他发现十堰陶土富含硒、锶、铁等元素,又有丰富的绿松石资源,便推出绿松琉璃瓷、养生硒陶、武当香灰瓷三大系列。
这些产品刚一面世就受到客户追捧,“经常是还没出炉,就已经被订走了。”现在,他又将主要创作方向瞄准目前相对火热的茶具市场和摆件市场。
今年1月初,他参与的湖北武当窑陶瓷新材料专业研究所被评为省级专业研究所,实现十堰相关数据“零”的突破。这个研究所旨在通过研发新材料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武当窑陶瓷在文化旅游、家居建材等领域的应用,为武当官窑注入强劲科技能量。
打造研学基地
在杜见勇的努力下,武当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去年,“武当窑古法琉璃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十堰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