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澍森何辉通讯员徐凯王文初梅五松
阅读提要
惊蛰过后,春耕备耕忙。千里沃野的江汉平原,一批批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汗水浇灌”,更要依靠农业人才。2021年,“宜荆荆恩”四地在湖北省率先开展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为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新农人赋予新身份、新使命。
截至目前,荆州市已有136名新农人获得职称,其中高级职称55人。他们在各自领域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等活动,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监利“田秀才”杨永智
油菜田里养小龙虾亩均增收千余元
3月13日,春雨绵绵。46岁的农民高级工程师杨永智,在武汉参加完“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湖北团体标准评审会后,匆匆赶回监利市红城乡的虾稻田里忙碌。
杨永智从小在监利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高中毕业后,他前往武汉打工、做生意。2013年,生意遇挫的他决定返乡创业,开始销售农资。为了推广业务,他卷起裤腿下田,种植各种农作物,引起了乡亲们的关注。
一转眼12年过去,杨永智先后成立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服务村民超过3000户,服务面积达10多万亩。2021年,杨永智作为农业技术人员获评高级职称,正式成为一名“专家型农民”。
“你看我的虾稻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杨永智指着面前的一片水田说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惊讶地发现:田里种植的不是水稻,而是油菜,小龙虾正在水里“活动筋骨”。
杨永智得意地介绍,这是他正在推广的“菜虾稻”综合种养模式,即冬季种油菜,春夏养小龙虾,6月份以后种水稻,比寻常虾稻田的收益更高,亩均增收可达1200多元。
监利是全国水稻、小龙虾“双料”第一县,农户们大多采用稻虾轮作模式。过去,为了不耽误养虾,许多农户在水稻收割后,要么把田地荒着,要么种植红花草恢复地力,导致好几个月没有收成。杨永智曾对此苦恼不已。
2017年春节后,小龙虾行情不断上涨。面对商机,他想改造自家一块长势不好的油菜田,用来养殖小龙虾,但又不忍放弃油菜带来的收益。犹豫不决间,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就在油菜田里养小龙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将油菜田围起来,然后注水、投放虾苗。几个月过去,他欣喜地发现,田里的小龙虾个头大、品相好,收购商们都抢着要。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油菜最终都烂在田里。“要是油菜也能有收成就好了!”杨永智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两全之策,趁着冬季干旱时种植油菜,等到春季成熟后,再围田注水养殖小龙虾。据他估算,每亩油菜带来的毛收入达2000多元。
“多种了一季作物,让养虾成本更低。”杨永智表示,油菜籽和根茎都可作为小龙虾的天然饲料。
截至目前,在杨永智的推动下,当地6000多亩虾稻田改为采用“菜虾稻”模式,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公安“农机大王”王祖发
创办无人机培训学校带领乡亲“飞”出高收入
3月5日,春日暖阳下,江南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农民高级工程师王祖发操作的无人机,完成一个潇洒盘旋后,在众多学员的注视下稳稳降落。
王祖发是一名退伍军人,1995年返回老家公安县创业。一开始,他摆过地摊、开过餐馆、跑过客运。
2006年,王祖发决定将“战场”转到农业,于是拿出所有积蓄,又东拼西凑借了一笔钱,最终创办了老地方农机有限公司。公司刚成立时,只有几间简陋的厂房和几台二手农机设备。他带着员工走村串户,向农民推销农机产品。乡亲们一开始并不买账,觉得这些机器又贵又难用,王祖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亲自下田进行演示,还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操作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