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雨的义举,不仅是个人善举与担当的闪耀体现,亦是历史长河中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见证,更彰显蛇通酒配制技艺在那战火纷飞、物资匮乏时期的非凡价值,让我们铭记这段烽火岁月的传奇故事,让蛇通酒的传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守正蛇通酒
“一盏灯,能照亮一段路;一颗心,能温暖一群人。”李达清先生〔1941年4月—2023年4月〕手持这盏灯,怀揣这颗心,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激励后辈人性至善的方向。
“行善积德,济世为民”是李达清先生一生的准则,更是他矢志不渝的坚守,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医精诚,何为大爱无疆。
翻开李达清先生泛黄的遗存,2003年8月30日的个人总结写道:“松滋师范培训,教师出身。因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我自愿改行学医,当中医学徒三年,后来被组织提名负责医疗卫生……在预防保健上,大搞中医药,按规定接种疫苗,全村一直没传染病流行……这些年,治疗农药中毒抢救超百人,在大雨中、过年过节抢救产妇三人,交通事故意外情况几十人……”
一份总结,大爱之心、菩萨心肠和救死扶伤的救世情怀跃然纸上,让人感佩不已。作为蛇通酒配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达清的心中,药材就是酒的灵魂,他常言:“药材,必须是地道的,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同时炮制工艺也得很讲究!”
李达清先生是一本厚重的励志教材。1980年,彼时39岁的他,毅然踏入松滋卫校的大门,开启进修之路。这一决定,看似平常,却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经济拮据的他为省下几毛钱的车票,常常独自徒步往返县城。一边是繁重的学业,一边是牵挂家中老小,还得兼顾种田、施肥、打草、收割等农事。这段艰苦岁月是李达清先生人生中最艰难却也最耀眼的时光,激励后辈不惧生活艰难,勇敢追梦。
岁月无情,李达清先生虽已远去,其精神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李达清先生逝世二周年的祭日,一座承载着敬意与缅怀的“善清园”拔地而起。“善”是他行善积德、济世为民一生的坚守,“清”是他两袖清风、纯粹无私的高尚品格。修建“善清园”是对先生精神的崇高礼赞。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先生的故事,传递着他的精神。“善清园”不仅是一个纪念场所,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激励后辈传承先生的医者仁心、匠人精神与无私大爱。
踏入“善清园”探寻人生美好真谛。“善”代表善良友好,儒家倡导“与人为善”;“清”象征清正廉洁,道家追求“清静无为”;“园”意谓和谐美好,即庭院憩息之地。此园之意蕴在于:以亲情为念,以苍生为本,弘扬孝德文化,传承善清品格。
四、创新蛇通酒
蛇通酒,作为传承二百余年的老字号,历经岁月洗礼,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创新,是蛇通酒发展的源动力。蛇通酒的故事,始于清朝嘉庆年间松滋万家境内。遵循“药食同源”的理论,药借酒力,酒助药势。此古方内服有疏通经脉、祛散风寒、补肾温阳和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有效改善亚健康症状,且对风湿类疾病有确切作用;外用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瘀、消肿散结和通络止痛的作用。日常饮用养生,对症使用治病,防未病治已病享誉荆楚。
2018年9月,是蛇通酒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蛇通酒配制技艺”成功入选荆州市人民政府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作为荆州市传统医药的唯一入选项目,这无疑是对蛇通酒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