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以大江大湖闻名于世,而如今正以“大科技”“高科技”的形象刷新着这张名片。细心人能够注意到,在全球华人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上,武汉作为分会场的“第一眼”亮相,不是古老的黄鹤楼,不是沸腾的江汉路,甚至也不是明珠般的长江之滨,而是光谷星河广场,一束向着未来的光——这是更有时代特征的高科技“武汉味”。还记得去年9月14日那场照亮了半个武汉的烟花秀,那璀璨的烟花,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点亮的不仅是长江,更有过去看不见的文化天空和未来视野。以古老的长江为媒,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科创高地之高。
英雄的城市,赋予着英雄以更现代和深层的意义,努力当一个站在高地上的“科创英雄”。去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城市能级跨越提升,其中科技创新是武汉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要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位列科技创新集群全球第13、全国第5。《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武汉位列全球第9、全国第5。武汉受益于科技创新,闻名于科技创新,所以对科创有着格外的重视,视科创人才为城市英雄。
我一直有种感觉,武汉虽不是最有钱的城市,但在对待人才和科技创新上,却最舍得花钱,常有一掷千金的大手笔。不惜千金奖人才,不拘一格引人才,不设上限挺科创,此次不仅有800万重奖院士,还有各种“企业培育计划”,比如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支持;世界500强企业在汉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可给予最高1亿元引导支持!——其实,这些只是看得见的、最容易被媒体捕捉到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系统性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的超常努力。正是这种努力,让武汉能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打造“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增长极和科技策源地。
大国重器,人才托起,科创高地,非有高楼,乃有高人。科技人才的高度,科技创新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高度,武汉“新春第一会”,让人们看到了武汉之高,更看到了武汉之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