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还不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组建上海技术交易所中部服务中心,引入专业的确权确价体系,提升技术交易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备案市概念验证中心16家、中试平台35家,认定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构建了从概念验证、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的组建,常态化开展“汉版”技术经理人培训,举办第二届武汉技术经理人大赛,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08.33亿元,同比增长18.65%,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协同发力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目前,武汉已认定17个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这些街区和小镇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高地。
光谷的创业街区,以其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和创业者。在这里,两点十分等一批专注于动漫、软件开发的创业团队,借助街区提供的创业辅导、资金对接等服务,迅速发展壮大。
同时,武汉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79家,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这些载体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赛会展”激发创新活力,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介绍,2024年,举办的国际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吸引了全球众多科研团队和企业参与。其中,依托武大化学院电化学实验室曹余良教授团队,面向钠电产业需求,致力于解决行业瓶颈问题的武汉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大赛中脱颖而出。
公司负责人称,珈钠集团在武汉成立了研究院,正是看好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和人才,希望在武汉将研究院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实现中试阶段的孵化过渡,从而把产品从实验室推向量产。
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东湖论坛、武汉量子论坛、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2024年举办的高水平活动,为武汉搭建了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东湖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研讨,为武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武汉还围绕“965”产业发展,组织“武创荟”成果对接活动74场,促进了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首次举办的“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更是成果丰硕,10个项目在全国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充分展示了武汉的创新实力。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武汉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科保贷”“科担贷”的持续推广,为众多科技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2024年8月,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智慧担保业务系统上线,串联财务、签章、聚合支付、在线开票、短信平台等内外部应用,涵盖200余项功能点,打造一站式高效应用场景。
武汉还推动银行定制“科创成果转化贷”等41个产品,设立科技金融工作站57家。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在汉落地,5034家企业入选科技部推荐名单,居全国城市前列。这些举措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武汉强化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在美国、葡萄牙等国布局建设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5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过去的一年,武汉科技创新成果斐然。新的一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将同心协力咬定目标,从创新策源、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体制改革、开放创新协同等方面,重点加速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加快构建颠覆性技术培育支持体系。
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一体化开展重点领域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出一批具有“技术突破、指标登峰、前景广阔”特点的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引领重点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未来产业培育,围绕技术供给、产品打造、主体培育、场景应用等方面,加速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2025年,武汉科技系统将以挺膺担当之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地,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为国家贡献武汉力量。
(陈洁 武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