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在这低空经济发展元年,低空所、星御通在武创院的支持下,我们一定把握好机遇,乘势而上,在低空基础保障设施领域,在低空防务领域争做领航者,紧做聚合者,不负武汉市的支持和赋能。”武创院低空所工作人员李倩倩称。
致力于“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武创院新组建专业研究所11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3家、公共服务平台2家,创新单元总数累计达到86家,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桥梁,武汉市推动其创新发展经验,《武汉市打造应用型创新枢纽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典范。
创新激发经济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作为中国高校成果产业化先行者,科技龙头企业华工科技始终践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春节期间,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一片忙碌。值班技术人员正调试轮胎模具激光清洗装备,为发货做准备。
据了解,前不久,该产品首次获得全球头部轮胎企业订单近10台,并与多家全球知名轮胎企业达成意向订单。
打破藩篱,在企业一线建实验室,2024年8月,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和市经信局联合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串联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
持续支持企业创新发展,2024年,“分类分层培育体系”相应出台。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介绍,全市科技系统大胆创新,该体系将传统“选项目”模式转变为“选企业”,按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实施育苗、跃升、瞪羚、领军四个不同层面的企业培育计划。
罗辑技术(武汉)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在工作中。
2024年7月,武汉光谷专注于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诊断的初创企业罗辑技术(武汉)有限公司入选“武汉市初创科技企业育苗计划拟立项企业”,从最初仅有几人的团队,逐步成长为拥有核心技术、专业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目前,罗辑技术的产品已在多家医院投入使用,为医疗诊断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通过育苗计划,罗辑技术得到武汉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未来,企业将持续在生物医学影像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小微高企跃升计划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引导首次纳统入规的高企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并予以资助,2024年,已有41家备案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同时,在骨干高企中遴选出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成长速度快的125家“武汉市科技创新瞪羚企业”,通过后补助方式,支持其开展自主项目研发,助推裂变成长为高能级企业。其中,已有42家企业获得超3000万元的股权投资。
“大、中、小”企业齐心协力,目前,武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均双双突破1.6万家,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政策平台双驱动,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武汉通过政策创新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初制定的成果转化“二十条”在全国首创多项政策措施,开展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激发了高校院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积极性。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更快走向市场。实施技术交易“四方有奖”,调动了高校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等各方参与技术交易的热情。这些创新政策被中央科技委《工作简报》刊发,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