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环山,长江、汉水穿境而过,造就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灵秀湖北。这些地貌特点,也让湖北成为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作为国家中部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留住这赖以生养的一方水土,荆楚大地责无旁贷。
湖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力度,让山川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0550.4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43%,全省水土保持率为83.57%。与2021年相比,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40.42平方公里,减幅1.74%。
绿满丹江口。涂大明摄
“不毛之地”披绿装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造湖泊,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总库容达290亿立方米。
在紧临丹江口水库的库区镇——丹江口市石鼓镇,有一处被称为“火焰山”的丹霞地貌,早年由于过度砍伐及放牧,导致土层瘠薄,石漠化严重。因为山体土壤没有肥力,也没有黏性,常规的植树方法难以存活,曾有专家在现场考察后断言,这里将永远不会变绿。
十多年前,丹江口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工作人员在山坡上找到合适的植树位置后,通过植入钢筋、铺上草木,造出树窝,再运土上山填入树窝,就这样,一株株耐旱的侧柏、大叶女贞得以种下。为了提高树木存活率,工作人员还将石块垒放在树窝下方山体的沟壑间,防止土壤被水冲走。
凭借着“石头缝里种树”的毅力,丹江口将昔日“不毛之地”变得郁郁葱葱。在这片坚硬贫瘠的土地上,已有耐旱苗木180多万株。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丹江口市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植被建设14.54万亩,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114平方公里,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222公顷,草地面积825公顷,有效保护丹江口库区植被面积5254公顷。
水土流失治理有了成效,水源得以涵养,森林植被结构得到整体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为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达标,“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小流域“治”出大风景
“巡河也是寻美!”宜昌市远安县民间河长们在巡查鹿苑河后不禁发出感慨。天生的秀山丽水,加上人们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改造,一步一景,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
鹿苑河,属沮河一级支流,全长20千米,流域面积87.5平方公里。几年前,这里还是当地村民口中的“问题河”,河里杂草丛生,遍布垃圾,污染严重。
远安县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鹿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跨区域联动石桥、柏家、杜家等水系源头各村,陆续关闭流域内7家煤矿、1家硅矿、1处沙场,并采取封禁管护、河道疏浚、固堤护坡、增植补绿等措施,通过“人工干预+自然修复”的方式让流域生态系统焕发生机。
同时,在流域内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行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使用黄板纸和生物诱捕等绿色防控技术,使用菌糠、有机肥替代无机化肥等,多措并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后的鹿苑河,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底色逐渐被擦亮,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为了使河湖长治久清,远安县还建立了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对主要河道、重点山洪沟、水库进行24小时自动信息采集,让县域内河道时刻接受“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