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湖北鹤峰县,漫山遍野的箬叶扮绿了大山。
鹤峰被誉为“中国箬叶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箬叶产区,拥有野生箬叶资源80余万亩,自然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去年,鹤峰县箬叶产业产值近5亿元。
在五里乡湄坪村一箬叶收购点,收购商龙自珍熟练地将箬叶抽出一小把,查看品级、定价,再把一袋袋箬叶装进小货车,然后奔赴下一收购点。
50多岁的龙自珍从事箬叶收购近30年,见证了鹤峰箬叶从“不值钱”到“金叶子”的蜕变过程。
他介绍,鹤峰箬叶有一股独特的天然清香,叶片柔软,因背面有茸毛,易致皮肤过敏,虽然漫山遍野都是,但少有人问津。
上世纪90年代初,有湖南商人到鹤峰收购箬叶,四五角钱一斤。因为不值钱,大家都不愿意去采。五里乡不产大米,一些精明的采购商便用大米换箬叶,农民的采摘积极性大大提升,价格一路上涨,一斤鲜箬叶可卖到3元至4元钱,收购量也逐年走高。2010年前后,野生箬叶年采摘量达7000吨至8000吨。
然而,无序采摘,造成箬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品质下滑。
“那时候,要采好叶,就要进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湄坪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清说。
这一现状引起了鹤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从2014年开始,鹤峰县将每年端午节前后至当年12月份设为采摘期,其他时间为禁采期(企业或商家为禁收期),让箬叶资源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箬叶采收量很稳定。”龙自珍说,湄坪村以及邻村共有10多个收购商,每个收购商一年的流水在200万元左右。
龙自珍等收购商从农民手中收购来的新鲜箬叶大多就近卖到了箬叶加工销售企业。
“我们公司年加工销售箬叶1500多吨,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带动周边6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鹤峰县发林箬叶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杨华介绍。
2019年以来,鹤峰县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大力发展箬叶产业,每年为农民提供收入3.5亿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图为五里乡湄坪村村民采摘箬叶。新华网发蔡俊摄
山下收购热,山上采摘忙。
在太平镇龙潭村,碧绿的箬竹林铺满整个山坡。
“这是我自己种的箬叶,比山里的野生箬叶长得更好一些。”村民刘庆科在地里采摘箬叶,他算了笔账:18亩箬叶今年进入丰产期,亩产鲜叶可达1000斤,每斤收购价在5元左右,年收入近10万元。“以前,每年5月份采完茶就得外出打工。现在家里种了箬叶,不用往外跑了,收入比打工挣得多。”他说。
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向长清介绍,得益于箬叶“野转家”技术的推广,这个村近年发展人工种植箬叶600亩,650多户村民中有三分之一参与箬叶种植、采摘。端午前后是箬叶采摘、上市高峰期,村里每天都有人上门收购,村民日均进账四五百元。
为有效解决野生箬叶资源减少、山高路陡采摘风险大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鹤峰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五里乡开展箬叶“野转家”人工栽培试验。
五里乡紫荆村村民王先富是最早进行“野转家”种植尝试的一批村民。2002年初,王先富租下13亩荒地,种下6000多株箬叶种苗,结果只成活9株。第二年,他改进种植方法,将单株散栽改为扎堆栽培,成活率大幅提升。
箬叶喜荫凉,200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王先富开始试验箬叶+厚朴套栽技术,取得成功。2006年,这项技术被评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