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汉阳区“科创觅知音”成果转化活动走进武汉理工大学,现场8个科创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文创、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其中超70%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且超六成聚焦材料创新与智能制造领域。
△活动现场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助理、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市科创局、市经信局、市科协、省中小企业协会等领导,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虹识技术、科林化工、万度光能、深圳联投优科、心安科技(武汉)、省交投、中铁大桥局、中核二二、汉阳市政、苏泊尔炊具等重点企业代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负责人,驻高校科创专班成员,汉阳科创院、汉阳投发集团、辖区重点高新企业及孵化载体代表参会。汉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区领导出席活动。
依托驻校科创专班搭建的资源对接桥梁,汉阳高效链接高校创新力与企业需求。现场8个项目签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创业项目等,其中5个项目与材料创新及智能制造相关,占比超六成。
△签约现场
生态泡沫轻质土制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研发项目在麻阳高速北延线二标段一工区开展实践,攻克材料配比、稳定性控制难题,助力提升路基质量、减轻结构荷载,实现节能环保与工程效益双提升。
核工程复杂工况下脚手架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发一套智能视觉识别系统,结合传感器布设,实现对核电脚手架安全、质量的精准检测,并智能判断脚手架施工进度,推动脚手架管理向数字化与精细化升级。
大型钢结构现场级中厚板智能焊接项目,研制钢结构自适应焊接机器人,为钢构制造装配灵巧的机器手,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焊接工艺,根据焊缝特征和尺寸自适应调整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和一次合格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签约现场
当天,三家汉阳区重点企业现场发布技术攻关需求和应用场景。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发布核工程复杂工况下脚手架智能监测应用场景需求;武汉同瑞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水声换能器对高性能压电陶瓷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场景需求;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发布高性能无氟不粘涂层的应用场景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据了解,自2023年起,汉阳已组建12个驻校科创专班,持续拓展高校院所“朋友圈”,从新材料到人工智能,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活动现场,汉阳区委组织部解读人才政策,以“真金白银”的诚意全领域礼遇各类科技人才,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保障全周期护航幸福生活:顶尖科学家最高可享1亿元资助+300平方米住房;“知音英才”获200万奖励,人工智能/医工交叉领域另享50万购房补贴。对”知音云上“创投大赛获奖项目配套50亿产业基金支持。博士、硕士入住人才公寓分别免3年、2年房租,人工智能领域青年人才购房有补贴。
优质的空间载体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基石,汉阳区拥有充足的工业用地资源,建设了众多高端产业楼宇,尤其将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布局领域。现场,永丰街道和龙阳街道进行载体推介。
位于永丰街道的汉阳市政科创产业园整体定位为智能制造中心,该项目由新型工业中心、医工交叉检验检测中心、材料检验楼等部分组成,涵盖智能检验检测、智能制造等业态功能,致力于打造成5G智慧检测产业园。
△汉阳市政科创产业园配套设施齐全,包括职工食堂、400余个停车位等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起步选址龙阳街道四新大道区域,依托周边2000亿级大健康和1000亿级汽车产业基础,借力高校科技成果和AI人才,整合四新大道沿线优质载体,以“1区2街区”的格局,打造产业集聚、应用示范与未来生活圈三位一体的创新核极。
近年来,汉阳锚定“科技创新城”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家、高新技术企业383家。带动重点产业体系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低空经济新赛道抢占先机,医工交叉融合产业园正式启动。汉创院、武创院汉阳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加速运转。
“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金牌管家’和创新创业者的‘知音合伙人’。”汉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深耕“大学-科技-产业”生态链,加速推动高校“金种子”在汉阳科创沃土落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市场动能,让创新之光更璀璨、产业硕果更丰盈。(通讯员:袁楚楚)
△医工交叉产业园一期B区已竣工交付(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