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2025-09-24 20:59:30

秋分时节,荆楚大地稻浪翻滚。9月23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的百余名记者编辑齐聚湖北省监利市,在这片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沉浸式体验“江汉大米”千年文化魅力的探访之旅。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智能农田里的“稻作革命”

丰收的喜悦萦绕在监利市新沟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上,无人机航拍镜头里,金黄的稻穗勾勒出大地的韵律。种粮大户陈祥章向媒体展示:“现在插秧有无人驾驶农机,施肥有遥感监测,灌溉用手机就能控制。”这块安装了2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的试验田,通过5G+北斗导航系统,每株水稻的生长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和科学决策,并建立溯源体系,让传统“看天吃饭”的农耕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走近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产200吨大米的全自动生产线,机器正高速运行,原粮清理、谷糙分离、碾米抛光、计量包装与成品入库……媒体团近距离目睹稻米加工的“黑科技”,感受“一粒好米”的诞生过程。公司负责人陈祥章透露,这些设备均由本土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精度比进口设备高出5个百分点。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江汉大米”正以科技硬实力打破人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

千年技艺的当代传承
    在监利市金草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江汉大米”稻田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啰咚”正在激情上演。这种起源于秧田劳动的古老歌谣,以其“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将楚地先民“饭稻羹鱼”的生活智慧凝结成穿透时空的文化密码。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考古学家在监利柳关遗址发现的稻壳灰烬,将这里的稻作文明上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些碳化的谷物与陶器上的稻壳印痕相互印证,揭示出远古先民早已掌握“火耕水耨”的耕作技术。东吴时期设立的“监利关”更以官方名义确立了这片土地“监收鱼稻”的赋税制度,《水经注》中“陂池沃衍”的记载,描绘出江汉平原“粮仓”的雏形。唐代诗人杜甫途经此地时写下的“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则让后世得以窥见当时鱼米之乡的丰饶景象。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监利稻作文明的延续性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维度。2025年监利市全年水稻总种植面积达218.98万亩,较上年实现稳步增长,彰显了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产能稳定性。从区域布局看,这些稻田主要分布在新沟镇等核心产区,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177.8万亩,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特别在“江汉大米”核心种植区,2025年扩展至8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农田升级。农业部门2024年数据显示,这里平均每分钟有1.2吨大米产出,不仅支撑着“湖北每15碗米饭就有1碗产自监利”的产业地位,更创造了“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范式。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近年来,江汉大米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政府通过交易会、推介会等平台,监利线上线下发力拓展市场。在全国第二届链博会、大湾区等地举办的专场推介会上,现场签订购销协议总金额达30.5亿元。监利市也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水稻第一县”等荣誉称号,“江汉大米”品牌价值影响力不断扩大。

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齐聚湖北监利 沉浸式感受“一粒好米”的千年文化魅力

“这次监利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江汉大米’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位来自中央媒体的记者感慨道。通过实地探访,记者们见证了监利市如何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监利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挖‘江汉大米’的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率先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扛好品牌创建大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监利力量”。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中华网湖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