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一则消息在热闹非凡的资本市场掀起了一丝微澜:南国置业(*ST南置SZ002305)宣布,将以1元价格,将其房地产开发与租赁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整体转让给控股股东电建地产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泷临。这不仅是一次资产剥离,更像是一场在退市悬崖边上的“断臂求生”。南国置业,这家曾被誉为“商业地产第一股”的老牌房企,正试图用一场近乎悲壮的重组,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从“商业地产第一股”到“*ST南置”
1998年,南国置业在武汉悄然起步。那时,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商业地产还是一片蓝海。南国置业通过打造泛悦mall、泛悦汇、泛悦坊、南国大家装四条产品线,深耕社区商业、城市综合体,迅速在华中地区站稳脚跟。2009年,成功登陆A股,成为房地产IPO重启后首家上市的商业地产公司,被誉为“商业地产第一股”。 那一刻,它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更是民营地产走向规范化的象征。
2012年,南国置业控股股东将股权转让至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也就是电建地产的前身,南国置业从此披上“央企”外衣。2014年,电建地产完成要约收购,南国置业正式成为央企子公司。 2020年6月,一场轰动资本市场的“蛇吞象”式重组——电建地产拟整体注入南国置业,几乎让南国置业成为电建集团地产板块的唯一上市平台。市场为之沸腾,仿佛一艘地产航母即将启航。然而,到2021年9月,由于受宏观环境变化、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南国置业宣布资产重组方案到期自动失效。
随着“三道红线”政策落地,2021年的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南国置业未能幸免,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50亿元。2024年,财务报表彻底崩塌:营收29.7亿元,同比增长180.46%,看似亮眼,实则源于个别项目一次性结转;归母净利润亏损22.38亿元,同比扩大32.18%;更致命的是,经审计的期末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为-17.53亿元,资不抵债状态已不可逆转。 2025年4月30日,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更为“*ST南置”。曾经的“第一股”,如今成了退市边缘的“问题公司”。
压垮南国置业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山:财务崩塌。2025年上半年,南国置业危机进一步加剧。营业收入仅8.2亿元,同比下降39.54%;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8.98亿元,同比下滑超过200倍。尽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短暂转正至3.9亿元,但这并非经营改善,而是通过压缩开支、延迟付款、变卖资产换来的“虚假喘息”。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207.44亿元,但重组后备考口径下将骤降至11.05亿元,资产缩水逾94%。这意味着,南国置业即将从一家拥有数百亿资产的地产公司,蜕变为一个仅持有商业运营资产的“轻壳”。
第二座山:退市倒计时。“*ST”不是警告,而是“死刑缓期”。根据交易所规则,若2025年末净资产仍为负,或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公司将被强制退市。一旦退市,不仅是股东血本无归,更意味着电建集团将失去一个重要上市平台,后续资产证券化将举步维艰。
第三座山:转型现实。剥离开发业务后,南国置业将聚焦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与长租公寓。但现实是:商业运营项目23个,总在管面积132万平方米,但多位于非核心区域,出租率低迷,毛利率承压;物业管理业务2024年亏损4.5亿元,自身难保;长租公寓虽布局武汉、成都、杭州、上海等地,但行业整体盈利模式未明,竞争惨烈。
困境成因:内因与外因交织,积重难返
南国置业今日面临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内因与外因长期叠加的结果。
内部因素:战略摇摆与管理滞后。
战略定位不清:在“开发+运营”双轮模式中,未能有效平衡。开发业务盲目扩张,导致库存高企、去化困难;运营业务投入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难以形成稳定现金流。
决策效率低下:作为央企控股企业,决策链条长,市场反应迟缓。在行业下行期未能及时收缩战线,错失转型窗口期。
激励机制缺失:缺乏对运营人才的有效激励,导致轻资产业务团队稳定性差,专业能力难以提升。
外部因素:行业寒冬与央企困境。
房地产整体下行:调控政策持续、市场需求萎缩、购房者信心不足,导致销售回款困难,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
控股股东同样承压:电建地产自身2023年、2024年连续亏损,经营性现金流为负,难以为南国置业提供充足输血。其接手开发业务,更多是出于“保壳”责任,而非战略协同。
轻资产竞争白热化:万科、华润、中海等头部房企纷纷布局商业运营与物业管理,凭借品牌、资金、管理优势形成“降维打击”,南国置业难以突围。
其实,交易双方都要面对的问题是,这场重组是否真能“共赢”?电建地产接手的是一个包袱,还是一个未来?而南国置业剥离后,是否真的能轻装上阵,还是只是从一个困境走向另一个不确定?
1元卖身:一场精心设计的“保壳”手术
此次重组的核心目标其实很明确:“保壳”。以1元的价格将标的资产转让给上海泷临,这个 1元,不是象征,而是现实——这些资产已成包袱,负债累累,去化困难。根据中天和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截至评估基准日,标的资产评估价值约为-29.34亿元,与标的资产母公司报表净资产账面价值23.86亿元相比,评估减值53.2亿元,增值率-223.00%;与标的资产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资产账面价值-30.11亿元相比,评估增值7691.03万元,增值率2.55%。
根据交易所规定,若2025年末净资产仍为负,或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将被强制退市。为扭转局面,南国置业通过剥离重资产、聚焦轻运营,试图在退市倒计时前完成财务“翻身”。重组后,公司资产总额将从207.44亿元骤降至11.05亿元,缩水逾94%,主营业务也将转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与长租公寓。然而,新业务能否撑起一家上市公司,仍充满未知。
通过剥离亏损资产,南国置业有望实现:
净资产转正:剥离后备考净资产将从-17.53亿元转为正向;
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债务随资产转移,偿债压力缓解;
净利润改善:虽无实际盈利,但“甩包袱”带来账面利润;
现金流短暂回正:虽非经营性改善,但为转型争取时间。
这是一次典型的“财技自救”。 早在2023年,公司就通过出售三家子公司股权,获得5.37亿元转让收益,实现短暂扭亏。但“卖资产换利润”,终究是饮鸩止渴。而这一次,资产几乎都快卖完了。
轻资产转型:是出路,还是迷途?
重组之后,南国置业将彻底告别地产开发,转身成为一家“轻资产城市运营服务商”。未来,其核心业务将聚焦于商业运营、产业运营与长租公寓三大板块。
数据显示,公司目前运营商业项目23个,面积132万平方米,涵盖“泛悦Mall”“泛悦汇”等产品线;产业运营项目7个,长租公寓5个,布局武汉、成都、上海等地。2025年半年报中,这些业务虽规模有限,却成为公司仅存的“造血点”。
“短期目标是成为专业轻资产运营公司,长期则要打造全业态资产管理平台。”南国置业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如此描绘蓝图。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挑战一:主业“归零”,营收断崖式下降。剥离后,公司营业收入将大幅缩水。此前,房地产业务贡献了几乎全部收入,如今只剩零星运营收入,能否支撑3亿元的“退市红线”?市场充满疑虑。
挑战二:竞争红海,品牌乏力。轻资产赛道早已挤满玩家。万科、华润、龙湖等巨头早已布局商业运营与物业,这些巨头的数字化管理与品牌号召力远超南国置业。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目前这些领域竞争激烈,可争取业务机会较小,利润率较低。”
挑战三:盈利模式未明。运营管理费、租金分成、资产增值——这些轻资产盈利模式看似清晰,但南国置业现有项目运营都效益欠佳,能否在消费活力不足的当下,实现可持续盈利?实在让人怀疑。
更关键的是:轻资产模式需要时间培育,而南国置业,还有时间吗?
迷雾中的资产腾挪:中小股东的利益谁来守护?
这场重组,最令人不安的,不是1元的价格,而是资产选择的逻辑。
就在南国置业急于将地产资产“甩”给控股股东时,一个名为南京泷悦雅颂的项目,却始终被挡在上市公司门外。
该项目由电建地产华东区域开发,采用“现房+全屋精装定制”模式,交房即交家,业主收房率100%,2025年一季度连续10个月蝉联南京仙林湖板块小户型销售冠军。而反观南国置业华东公司,2024年毛利仅90万元,营收贡献仅0.23%,几乎“归零”。
这不由让人深思:为何控股股东不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置换那些拖累业绩的滞销盘?这是否意味着,控股股东无意将真正盈利的核心资源与中小股东共享?
耐人寻味的是,电建地产集团官微在5月8日高调宣传“南京泛悦城市广场”通过改造食堂“盘活资产”,但该项目开发商2024年亏损2722万元,计提减值6839万元,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缩水至原始投资的6.22%。
宣传的,是“亮点”;隐藏的,是亏损。这种反差,加剧了市场对重组公允性的质疑。
未来之路:涅槃重生还是黯然退场?
南国置业重组背后,是电建集团内部的一次战略重构。
电建地产继续承担重资产开发,而南国置业则转型轻资产运营,成为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城市运营平台”。这种“分工”看似清晰,实则暗藏矛盾。
事实上,电建地产自身也深陷泥潭:2023年亏损12.45亿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23.07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在亏损。其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资金链承压。
它接手南国置业的开发业务,更多是出于“保壳”责任,而非战略协同。 当然,这也符合央企改革方向。
然而,一个自身难保的控股股东,能否真正支撑起一个轻资产上市平台?
尽管电建集团承诺将分阶段解决同业竞争,并给予南国置业业务优先权,但承诺是否能落地,何时能落地?投资者拭目以待。
南国置业的转型,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运营”的缩影。中交地产、华远地产、美的置业等纷纷剥离开发业务,聚焦轻资产。但是,转型成功者寥寥无几。轻资产的核心,不是“轻”,而是“运营能力”与“品牌价值”。
截至目前,南国置业的重组方案已进入实施阶段。而南国置业的“退市倒计时”仅剩数月。这1元,交易的不是资产,而是时间与希望。南国置业在电建集团的资源支持下是涅槃重生,还是黯然退场?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本文所引用素材均来自于*ST南置相关财务报告、交易所公告、相关研究报告、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东方网、新浪财经等权威媒体公开报道以及其他公开信息,仅做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财熵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