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宣恩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宣恩县建设成以生态秀美山水县城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县。
文化标识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地方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宣恩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具有宣恩风格的文化标识,是建设成以生态秀美山水县城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县的必由之路。
4月,湖北出台《关于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行动方案》,宣恩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发扬拼抢实作风,以“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旅品牌为统领,从文化资源保护、文旅品牌焕新、文旅服务提质、文旅产业升级、数智科技赋能等方面,完善要素、丰富业态、拉长链条、提高承载能力。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1100万、旅游综合收入71.8亿元,央视报道44次。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530.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2亿元,同比增长27.81%、26.43%。
敬畏自然,发掘提炼地方瑰宝
宣恩的山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宣恩以敬畏之心,挖掘提炼优秀的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诗意凝练“仙山贡水”自然地理。宣恩地处武陵山腹地,境内群山环绕,尤以七姊妹山最为著名。七姊妹山因七座连绵山峰形似仙女并肩而立得名,民间传说中常有仙女下凡、守护山水的故事,赋予“仙山”神秘的色彩。同时,宣恩的狮子关、贡水河峡谷等喀斯特地貌奇观烟波浩渺,宛如仙境,进一步强化了“仙山”意象。“仙山”是宣恩文化标识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代表着宣恩那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群山,也象征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宣恩的生态瑰宝。这里山峰连绵,森林茂密,是林麝、珙桐等众多世界罕见的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仙山”所蕴含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在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说中,这些山峰是祖先的化身,是神灵的居所。宣恩的山,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与对自然的感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体现在宣恩的建筑与文化之中。兴隆老街的建筑依山而建,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墨达楼等现代建筑,在设计中也融入了山的元素,展现出山城的独特韵味。贡水河是宣恩的母亲河,因土司时期向朝廷进贡茶叶、药材等本地特产而得名。河水清澈蜿蜒,穿城而过,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景观,成为宣恩生态与文化的血脉象征。贡水河畔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贡水河北岸的钟楼,是宣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宣恩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宣恩人民的记忆与情感。贡水河南岸的兴隆老街,更是文化瑰宝,始建于乾隆年间,由安徽商帮出资修建,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在这里,游客可品尝特色美食,购买传统的手工艺品,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
砥砺淬炼民族文化浪漫底色。“浪漫宣恩”是“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化标识的核心内涵,它体现了宣恩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展现了宣恩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人文风情。宣恩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蕴含着浪漫基因:婚俗文化土家族“哭嫁歌”、苗族“游方”对歌等传统婚恋习俗,以歌舞传情,极具诗意。“三月三”“女儿会”等节日,青年男女以歌为媒、以舞定情,成为“浪漫”的文化载体。宣恩的薅草锣鼓(农耕歌舞)、三棒鼓(曲艺)、滚龙连厢(传统舞蹈)等国家、省级非遗项目,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生活之美,为文化标识注入鲜活的人文气息。宣恩不仅有秀丽的山水,还有大量诠释山水缘起的神话传说。椿木营乡流传的“七仙女”与当地青年相恋的故事,仙女化为山峰永驻人间,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与“浪漫宣恩”主题高度契合。神话传说,与特定的自然景观结合时,与“仙”“贡”呼应,形成品牌内涵的一致性。同时,“浪漫宣恩”渐进为宣示浪漫、恩德、恩情、恩爱的境地,与“仙山贡水”浑然天成。
以客为尊,精致传播品牌内核
宣恩在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征求当地知名人士和专家的意见,面向全国征集,最终确定宣恩旅游形象定位“仙山贡水·浪漫宣恩”。“仙山贡水·浪漫宣恩”这一文化标识,融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旅游创意。
打造“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品牌。2016年,宣恩审时度势,聚焦“旅游强县”目标,提出将县城核心区域打造成旅游景区,对标4A级旅游景区标准,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建设综合旅游目的地。2021年,仙山贡水旅游区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景城一体的发展格局,提升了县城首位度,县城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得到彰显,形成了“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品牌。
呈现“仙山贡水·浪漫宣恩”视觉。围绕“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精美县城定位,按照“临山控高、滨水退距、谷地留白”理念,沿贡水河发展主轴和翠叠山绿色屏障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以山为屏、以水为媒的紧凑型山水城市格局。推行“城市总设计师”制度,聘请浙江大学等专家团队编制国土空间和仙山贡水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定兴隆老街·城市客厅等10余个城市景点建设详规。注重传统风貌和街道格局保护,聚力打造可观、可触、可沉浸的旅游城市,把吊脚楼、西兰卡普等土苗侗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装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重构青瓦顶、花格窗、长曲廊等独特建筑形式,增强城市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彰显城市古韵和贡水风韵,城市景观3次入选《求是》杂志。
传播“仙山贡水·浪漫宣恩”美誉。发挥“山水城”融合优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构建“职能部门服务管委会、管委会服务旅游公司、旅游公司服务景区游客”运营链条,叫响“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旅游名片。2019年,世界休闲旅游联盟授予宣恩县文旅融合创新奖;2020年,“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品牌形象定位案例被世界旅游联盟授予案例奖;2024年宣恩被评为“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入围“全国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十大经典案例”。目前,宣恩正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荆楚文旅名县,逐步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恩施州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板块,2025年计划接待游客突破1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
产城融合,铺展文旅锦绣长卷
“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化标识,其本质是自然造化、历史积淀与当代创新的三重奏。它既是对武陵山水与土苗文化的诗意提炼,也是文旅融合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终成为宣恩代表性的文化名片,描绘了“人城景业、全域带动”的文旅画卷。
推动产业集聚。旅游火爆增强了市场信心,县城房地产市场逆势上扬,地价、房价、门面租金全面上涨。2月,4宗商住用地摘牌成交,最高亩均价款140万元,超去年同区域亩均高出17万元;商品房商业销售面积同比增加36.06%,单价7611.93元/平方米。聚焦整体提升旅游发展能级,精心谋划了东门关旅游度假区、浪漫温泉城、绕城旅游环线等文旅相关项目103个,总投资351.3亿元,加快构建以“一城两关”为龙头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三天两晚”精品文旅路线。随着仙山贡水旅游区的持续火爆,锣圈岩、彭家寨、伍家台等景点游客量与日俱增。
延长产业链条。科学布局综合商业走廊、观景休憩带、市井美食长廊、特色美食街、度假环状带五大业态圈,沿贡水河建成兴隆老街、民族风情街、惹溪街等商业街区,实现旅游区与业态发展互赢互利,兴隆老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大力发展夜经济,做优做特烤活鱼一条街、兴隆老街、风情小吃街等集中性夜间美食街区,“宣恩烤活鱼”门店126家,年销售额3亿多元。固定摊位、移动小摊贩1000多家,直接带动4000余人就业,仙山贡水集聚区获评湖北省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打造文旅经济新增长极,全季酒店、花筑民宿等一批高端酒店和民宿开门迎客,酒店民宿达410家,新增精品酒店床位1000余张;吸引国潮文创、旅拍写真、剧场展馆等业态扎堆入驻,旅拍商家达100余家。
吸纳城镇人口。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加快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教联体建设,县中医医院创建成三级医院,县人民医院新区即将建成;建成教联体11个,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提升了县城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制定《综合民生政策奖补兑现工作方案》,落实进城农民、教师医务人员、多孩家庭、引进人才、产业工人等五类对象购房奖补政策,全方位吸引外出务工回流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落户。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4096人。统筹景区创建和城市品质提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个,建成旅游接待中心4个、城区停车位1.5万个、城市公厕38座、口袋公园6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通讯员 李明然 刘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