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一项看似常规却意义深远的手术,悄然开启了我国脑机接口(BCI)临床应用的新阶段。
当天,在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院院长唐洲平教授指导完成术前精准定位与手术方案制定后,研究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舒凯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实施了国产高通量电极脑机接口植入手术。
这台手术的意义远超技术层面——它是湖北省首例、也是全国范围内率先应用脑机接口医疗服务项目的临床病例,标志着植入式脑机接口这一前沿技术正式纳入规范化医疗服务体系,为其未来大规模临床应用奠定了关键的制度基石。


从"无价可依"到"6552元":数字背后的制度破冰
长期以来,植入式脑机接口作为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前沿,始终徘徊在科研探索与临床应用的模糊地带。缺乏明确的诊疗收费标准,意味着这项技术难以进入常规医疗服务体系。2025年3月31日,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下,湖北省医保局率先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明确"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为6552元/次。这一开创性的政策,为脑机接口技术纳入规范化诊疗体系铺设了制度通道。它体现了国家积极推动创新医疗技术规范化发展、让科技进步成果更快更好惠及广大患者的政策导向,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前沿医学领域的生动实践。
然而,从政策出台到临床落地仍需关键一跃。11月26日同济医院完成的这台手术,虽然该手术费用由研究经费承担,患者无需自付,但其意义在于:这是全国率先将脑机接口手术纳入医院诊疗项目体系,并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收费结算的临床实践。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临床证据的积累,未来将有更多患者能够在规范的诊疗流程中,像接受其他神经外科手术一样,获得脑机接口技术的帮助。
两年多次突破:同济医院的系统化攻坚之路
此次"制度首例"并非偶然,而是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在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持续深耕的必然成果。近年来,同济医院在这一赛道上的布局清晰而坚定:
2024年9月起,同济医院在华中地区率先开展脑机接口神经外科手术,成功完成完全知识产权国产高通道柔性电极的术中描记,首次验证了该电极在数据采集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年6月28日,医院完成华中地区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将电极精准植入高位截瘫患者颅内手部运动和感觉区,并在皮下埋藏仅有硬币大小的记录设备,实现无线供电与数据传输。患者康复效果显著:术后一个月,即能借助气动手套完成抓握动作;术后三个月,已能徒手实现自主饮水进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患者下肢感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这一临床发现有力证实了脑机接口技术在促进神经环路重建与修复方面的巨大潜力。
2025年8月26日,同济医院再度实现突破,完成世界首例256通道柔性高密度皮层电极脑机接口植入及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手术。在脑机接口绘制的精准"功能地图"导航下,成功为一名脑功能区肿瘤合并癫痫患者完成高难度手术,攻克了长期困扰神经外科领域的"功能保护"核心难题。该技术已入选“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是神经外科领域唯一的“领航技术”项目。
截至2025年8月,同济医院已应用自主构建的"术中实时脑功能解码与导航体系"成功指导100余人次的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标志着我国医疗机构在脑机接口前沿领域已迈入世界顶尖行列。
技术自主与制度创新:中国脑机接口的"双轮驱动"
此次手术的另一亮点,是采用了由武汉衷华脑机生产的"汉产"高通量侵入式脑机接口。从核心器件到植入设备,国产自主技术的成熟应用,不仅大幅降低了治疗成本,更为医疗服务定价的制定提供了产业基础。
唐洲平指出:“一项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临床走向普惠,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同济医院的实践表明,当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遇上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脑机接口这一‘未来医学技术’便具备了大规模临床应用的现实条件。”
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表示:“作为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的创建单位,同济医院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脑机接口技术在脊髓损伤、渐冻症、脑卒中后遗症等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同时,医院已在语言解码、视觉重建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索,致力于让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医学进展惠及更多患者。”
从"华中首例"到"世界首例",从"技术首例"到"制度首例",同济医院正以系统化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