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动车段近百组动车组整齐停放,蓄势待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任勇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真真汪洋 10月11日晚10时许,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帆出现在汉口站的站台上,74分钟后抵达襄阳东站。 张帆的另一个身份,是位于襄阳的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副主任。自这一湖北实验室挂牌3年多来,这条高铁见证了他周末往返武汉与襄阳的“双城生活”,“我们的两项成果已经在襄阳转化了,吸引投资超过100亿元,明显感觉到湖北区域联动越来越频繁。” 在武汉与襄阳的互动中,张帆的事业格局越来越大:不仅在实验室里钻研材料配方、在讲台上传授前沿知识,更在会议室里统筹平台建设、在洽谈会上对接产业资源。 张帆事业向上的背后,是湖北“十四五”期间实施的区域联动发展战略,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顶点的“金三角”区域为主战场,着力构建“省会带动、汉襄宜协同、多点支撑”的全新格局,全省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大武汉“五谷并起”站稳两万亿 西班牙《世界报》——武汉:中国经济加速的镜子 区域联动,需要龙头引领。 “对于湖北而言,武汉是当之无愧的龙头。‘武汉强则湖北强’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实话。”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介绍,2024年武汉GDP约占湖北GDP总量的35%。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方面,武汉具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潜力和实力。 2014年,武汉GDP首次站上万亿元大关。此后6年,GDP增速稳定在8%左右,2019年达到16223.21亿元,2万亿元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这一进程。 “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牢记嘱托,拼搏赶超。连续3年,武汉GDP一路上扬,2023年跨越2万亿元大关,浴火蝶变。 放眼全球,GDP超过2万亿元的,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一座“2万亿城市”的体量,堪比芬兰、捷克等国。 “湖北、武汉已成为世界望向中国的重要窗口。”邹薇认为,武汉的发展有力印证了中国经济光明论。西班牙《世界报》网站发布报道:《武汉:中国经济加速的镜子》。 2024年,武汉GDP再次站稳2万亿元台阶,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持续巩固。2025年,武汉GDP总量更是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元。 浴火新生的背后,是武汉“十四五”期间把创新驱动作为主导战略,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破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快速建设,“五谷”并起。 在中国光谷,人形机器人精准模仿训练师的动作,宛如“孪生兄弟”; 在中国车谷,岚图整车工厂里,每118秒便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在中国星谷,卫星产业园中,机器人臂有序地拼装卫星零部件; 在中国网谷,数据安全中心,每秒拦截百万次网络攻击; 在中国药谷,禾元生物无菌车间里,“稻米造血”产品加速生产。 “五谷”创新牵引下,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已破万亿规模,五千亿级、千亿级产业竞相奔腾,提速跃迁。 “金三角”硬支撑强互动 “一小时高铁环线”画圆在即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在几何学中,三点最为平衡、稳固。 以武汉、襄阳、宜昌三地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是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黄金地带。 2024年,汉襄宜经济总量达3.34万亿元,高于周边城市群,也占据了湖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同时,在中部地区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的,也仅有宜昌和襄阳。 “金三角”的协同发展,跃动着湖北的经济集聚度和整体竞争力。 9月28日,襄荆高铁开通,“武汉—襄阳—荆门—武汉”形成湖北首条环线。“待年内沪渝蓉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通后,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将形成1小时高铁大环线,为‘金三角’提供交通硬支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表示,都市圈首先是交通圈,衡量一个都市圈成熟的关键指标是1小时通勤。 邹薇表示,“1小时通勤圈”实现画圆,“金三角”就不再是各自精彩的“独子”,而成了相互呼应的“活棋”,湖北区域发展的一盘大棋。 如今,汉襄宜正以这样的思路,打破城市壁垒: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着核心技术,与襄阳的汽车电子企业联手攻关车规级芯片;宜昌的磷化工产业将精制磷酸通过长江水道运抵荆门,成为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襄阳的电池材料研发成果,顺着高铁线路直达十堰的储能装备工厂。 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正催生出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产业集群,如银河般扮靓湖北联动发展的夜空。 集群带动下,湖北各市州竞相发展。荆州、孝感、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十堰、荆门、黄石加速冲刺3000亿元,咸宁、恩施、随州、鄂州加速向2000亿元迈进。 千亿县有望达到4个 全国百强县总数占中部近半 县域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星罗棋布的县城已成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 7月23日,2025赛迪全国百强县市榜单揭晓。湖北仙桃、大冶、宜都、潜江、枣阳、枝江、汉川、天门等8地上榜,总数居全国第4、占中部地区近一半。其中,“领头羊”仙桃2024年GDP达到1125.13亿元。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 随着县域经济的壮大,全省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目前,我省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四好农村路”、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比“十三五”末下降0.17。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湖北在“自转”同时还围绕大局“公转”,注重联动周边,加强省际协作和区域合作。“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鄂湘赣三省通办,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一批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多点开花。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面向“十五五”,湖北将持续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全力将湖北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引领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