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宝莲灯”无人机在宜昌市夷陵区一处停车场进行巡查。(湖北日报通讯员张国荣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郑岚通讯员袁平秦一琛陶蕾 9月6日清晨,宜昌市夷陵区足球公园,随着莲花状机场缓缓打开,一架无人机从中腾空而起,搭载的传感器实时感应,将“眼前”画面同步传输至后方指挥中心大屏。 从空中喊话开展防溺水宣传,到自主判断扑灭山火、景区空中巡防……遍布夷陵区98个区域的“空中网格员”,24小时全天候待命,牢牢盯防着城区公园、广场及景区等地,快速响应城市突发状况。这也是该区低空经济应用的日常剪影。 空中网格员“有鼻子有眼” “312省道黄花镇两河口段出现拥堵!”9月2日早高峰,夷陵区空地一体化数字治理指挥中心大屏弹出预警。 无人机空中网格员立即出动,空中视角迅速锁定拥堵源头——一辆故障货车占道。 就近巡逻交警根据定位快速到达现场,“天上查+地上疏”的人机联动模式下,不到20分钟,交通恢复畅通。 这些空中网格员不仅用在夷陵,也产自夷陵,是湖北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圣·宝莲灯”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 “相较传统的无人机单机作业,空中网格员真正实现了无人化,它们不仅仅是‘空中照相机’,还有‘大脑’和‘五官’。”云圣智能生产总监刘健指着监控画面介绍,通过架设网格内的宝莲灯全自动机场,无人机可以自主选择就近机场进舱更换电池和传感器,用时仅需52秒,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跨区域巡检。 可见光吊舱如同“眼睛”捕捉图像,气体传感器如同“鼻子”感知气体数据,喊话器如同“嘴巴”实现交互,使无人机具备完整的感知和交互能力。部署的12套消防无人机及其全自动机场,不仅能发现火情,还能自主处置。 “施工现场可自动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交通事故现场可进行预处理,通过喊话引导司机妥善处置。”夷陵区城运中心负责人韩臻宇介绍,无人机的应用已覆盖市政、应急、环保、交通、城建和景区安防等领域。 应用场景遍地开花企业争相落地 云圣智能华中区域总部及低空产业制造基地位于夷陵区东城试验区低空经济产业园,专注于工业级无人机研发、制造及应用,以宝莲灯、宝莲尊系列为主打,年产能达2000架消防无人机及300套全自动机场。 9月1日下午,产业园内的翼安航运(湖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加班加点生产大载重多旋翼无人机系统。 “这些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主要服务于工程吊运领域。”翼安航运负责人代枭成指着最新研发的XD-600型无人机介绍,“这款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00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 “产业园一期6万多平方米,自今年5月云圣智能入驻以来,带动效应明显,目前已满员,夷陵区正准备启动园区二期建设。”夷陵区招商局三分局局长屈亮介绍,夷陵城区、山区、坝库区、矿区、景区“五区”并存,多种复杂环境交织,为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和AI算法识别精度提供了绝佳测试场。 依托这一优势,夷陵区主动开放“空地一体化城市治理”场景,计划3年内引进上下游企业20家以上,涵盖飞行器研发、涡轮电推进动力系统、3D增材打印等研究单位和企业,实现全产业链本地化生产。 软硬件全覆盖打造“低空经济生态” 为推动低空飞行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今年5月,宜昌市三峡低空飞行器研究院在夷陵区成立。 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夷陵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10千瓦级及100千瓦级涡电动力系统,突破高推重比、高效率、低噪声的技术瓶颈,为飞行汽车、载重无人机等产业提供核心动力支撑。 “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宜昌的峡江地貌具备得天独厚的低空飞行器测试场景优势。”清华大学张扬军教授表示,当前,宜昌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实现初步探索与应用的落地。 “夷陵区的实践,展现出了一种系统化、规模化的新思路。”三峡低空飞行器研究院院长潘礼庆说,“它不再只是零星地使用无人机完成特定任务,而是构建一个覆盖飞行器设计、研发、生产的全产业链。” 潘礼庆认为,全自主无人机系统组网、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管运营服务体系、广泛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夷陵区已经从无人机“单兵作战”模式,向规模化、智能化、体系化的“低空经济生态”模式迈进,更重要的是为低空经济在复杂环境下的技术验证、应用探索、产业集聚和生态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