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品种”中油杂501。(受访单位供图)
王汉中院士在田间调查。(受访单位供图)
植物源甲基硒生物合成工厂。(受访单位供图)
全球首个硒高效蔬菜杂交种“硒滋圆1号”。(受访单位供图)
国家“三有”野生动物小麂“戏水”五峰后河保护区。(湖北日报通讯员杨林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崔逾瑜陈屿通讯员张惠雯 “对抗西方‘大豆霸权’,解决中国‘油瓶子’问题,根本出路在发展油菜产业。”6月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王汉中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坦言,油菜承载着保障我国油料安全的千钧重任。 一粒好的油菜种,既要高产,又要高油,还要多抗、品质好。对于育种人来说,这是一个不断突破自然定律限制的过程。 王汉中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培育出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短短3年,凭借一身“既要又要还要”的硬实力,“中油杂501”刷新我国油菜多项纪录,成为我国油菜界响当当的“明星品种”。 从3万份样本中海选“最强组合” 早年间,油料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产量和含油量两个重要因素上:上世纪60年代,亩产油菜籽35-40公斤;上世纪90年代,亩产70-80公斤。30年时间,产量翻了一番。油菜王牌品种“中油821”含油量仅38%。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巨大挑战。油菜如何练就一身抗冻、抗旱、耐盐碱等多抗本领,成为育种关键。 这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一株油菜上结多少角果,一个角果里有多少油菜籽,油菜的生育期、耐密植性、抗倒性、抗病性等等,这些都是选种的标准。”王汉中介绍,3万多份试种样本,从油菜苗到抽薹,再到开花和结荚,团队都会一一比对筛选,锁定性状佳的“优等生”。 为了将优异性状聚集起来,团队采用优异种质复合杂交、规模化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亲本定向选配等技术,一轮轮筛选出遗传距离远、性状互补性强、基因位点聚合效应高的两个优异亲本,结合杂种优势配置出高产、高油、多抗的最强新杂交组合,再经过两年品种试验优中选优才能育成新品种。 经过十年潜心研究,“中油杂501”诞生了,试产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在长江下游品种试验中,平均亩产213.11公斤,含油量高达50.38%。 2022年“中油杂501”顺利通过国家品种登记。 “六边形战士”不断刷新纪录 进入大田,真正考验才刚开始。 提高种植密度是关键。一般情况下,农作物过度密植,会导致阳光、水和养分无法充足分配到每个植株,植株“内卷”竞争,从而叶片早衰、果实发育不饱满,产量自然下降。但“中油杂501”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将种植密度从每亩1.5万株提高到3万株,翻了一倍。 王汉中解释,“中油杂501”凭借独特的手掌叶形,即便在密植中,也可以让光通过上层叶子缝隙,传到底层,最大程度地进行光合作用。品种耐密也适合密植生产技术,此为“双密”。密植条件下中油杂501生长整齐、籽粒密集,不易生病、不易倒伏,直接带动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同时含油量也高达50%。高产量、高含油量,实现“双高”。 2024年初,“中油杂501”经受住严重低温冻害的考验,在长江流域多地百亩示范亩产仍达300公斤以上。2024年秋播以来,“中油杂501”双密双高技术模式在长江全流域推广230万亩。今年夏收后,“中油杂501”捷报频传—— 湖南安乡县稻油万亩示范片,机收平均亩产达228.12公斤,创造长江流域油菜万亩机械实收单产纪录; 江苏东台市新曹农场百亩示范片,一次性机械收获平均亩产高达377.68公斤,创我国冬油菜百亩机械实收高产新纪录; 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一次性机械实收亩产达312.23公斤,在旱情与盐碱逆境中实现盐碱地改良与油料高产的双赢。 “好油”向需求端发力 “中油杂501”高产优质,得益于一种特殊物质:甾醇。王汉中解释:“于作物而言,甾醇含量越高,多抗性越好。对人类来说,甾醇对健康颇有助益。” 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与功效,在油菜中含量是其他作物的10倍,成为衡量油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中油杂501”每公斤甾醇含量达7000毫克,比普通油菜高出1000多毫克。 王汉中介绍,食用油的好坏不取决于最高指标。市面上不少售价昂贵的橄榄油,人类必需的阿尔法亚麻酸含量为零,脂肪酸组成并不科学。而“中油杂501”除了具有低芥酸、低硫苷“双低”特质,阿尔法亚麻酸、亚油酸、饱和脂肪酸等组成合理,“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有的有。” 运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发的微波物理压榨技术,更便于保留油菜中油溶性营养素,提升出油率和油的品质。目前,全国已应用该技术生产线百余套。 如果说,“多抗”是植物的需求,“高产、高油、高品质”是人类的需求,那么协同植物需求与人类需求,则是“中油杂501”的飘香密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油菜产业实现了从低产到中产、从中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高产的跨越。眼下,一场新的“油菜绿色革命”已掀开。 农业农村部2022年出台《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行动方案》,10年之内国产菜籽油实现产量倍增目标。2050年,我国油菜产量比2020年再翻一番。 油菜大省湖北,“油菜天团”摩拳擦掌。王汉中充满信心。 非富硒土壤长出富硒油菜薹 我省开辟有机硒获取新途径 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陈屿、通讯员张惠雯)7月20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王汉中院士团队研发出以油菜为底盘的“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技术,开辟了人类获取绿色有机硒的新途径,生物工厂亩产值有望超千万元。 硒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抗癌、护肝、守护心血管、明亮眼睛、增强生殖能力等多重功能。其中,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就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硒形态,也是目前抗癌效果最优硒形态。 富硒蔬菜和谷物是有机硒最安全有效的来源。但同时,硒是一种稀缺资源。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数据,我国绿色富硒土地仅占耕地3.5%左右。 针对我国有机硒来源总量不足、但需求潜力大的现状,王汉中院士团队积极开辟有机硒特别是甲基硒获取新途径。实验中,他们发现,油菜薹在硒元素上具有特殊的富集功能,也就是说,在非富硒土壤中能高效富集硒而生长出富硒油菜,被称为“硒高效”现象。 基于此现象,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出全球第一个“硒高效”蔬菜——杂交油菜薹新品种“硒滋圆1号”。“在武汉,土壤中含硒量大概是0.172毫克/千克。但我们产出的新品种含硒量达到0.053毫克/千克,远远超过了一些地区0.02毫克/千克的富硒标准!”王汉中介绍。此后,团队又培育出适宜大面积推广的“硒滋圆2号”,硒含量达到了0.213毫克/千克,其中甲基硒占比47.6%。 为此,该科研团队利用合成新技术,以甲基硒高效富集油菜基因型作为生物反应器,配套利用设施工厂和无土化、自动化栽培技术,开发相关硒产品。这种通过油菜生长在植株内合成的有机硒,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功能性食品,例如冻干、粉碎后压制成硒片,或添加到面粉中制成“富硒面”。目前,我省市场化项目处于中试阶段,相关产品今年有望上市。 松滋油茶林一亩多收三五千 湖北日报讯(记者彭磊、通讯员肖永军)“油茶林里不仅有茶香,还有瓜香、药香、肉香”。7月16日,松滋市斯家场镇成片油茶幼苗郁郁葱葱。副镇长王雷介绍,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在油茶林里种植金荞麦和西瓜,同时养鸡,推行“油茶+”立体生态模式,仅金荞麦一项,就可多收3000-5000元。 万年桥村230亩油茶基地套种南瓜、西瓜等经济作物,西瓜南瓜的藤蔓成为油茶苗的“太阳伞”,在高温干旱天气,既保障土壤墒情,减少死苗损苗,同时经济作物收益可以适当补充管护支出。虾公地生态农业负责人谢成明介绍,如果不套种,高温干旱天气油茶新苗存活率不高,套种后油茶新苗存活率在70%以上。 油茶林里还散养着2000多只松滋鸡,这是松滋特色农产品。养鸡能够减轻油茶林的草害虫害,有机肥能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油茶树生长。林下养鸡活动空间大、食物来源广,鸡肉品质更佳。 湖北泰特农业在赶子幽村油茶地套种金荞麦。负责人袁世远介绍,金荞麦喜阳耐旱,油茶幼苗期林地透光性好,为金荞麦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金荞麦发达根系可以增强土壤固着力,减少水土流失,为油茶幼苗营造良好土壤环境。金荞麦每亩可增收3000至5000元。 斯家场镇党委书记毛媛敏说,斯家场镇将打造“油茶小镇”,做好“油茶+”文章,逐步实现多样种养模式,提升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 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小麂现身五峰后河保护区 湖北日报讯(记者万雷萌、通讯员宗宇、杨林)7月24日,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中,意外捕捉到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小麂在河水中游泳嬉戏的珍贵画面。 小麂属于“三有”物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头部呈鲜棕色,体毛为棕褐色。它对栖息地要求极高,需要茂密的植被和清洁的水源,以多种灌木、草本植物的枝叶、幼芽为食,也吃花和果实。喜独居或雌雄同栖。此次小麂主动现身水域嬉戏,不仅展现了其自然行为习性,更反映出后河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 后河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安华表示,近年来后河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黑熊、林麝、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频频出现,保护区已采集和记录到野生维管束植物330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等75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1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林麝、金雕等66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著。后河管理局将持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护效能,为野生动物营造更优质的栖息环境,让更多珍稀物种在这片绿水青山中繁衍生息,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细数鄂产油菜“明星品种” 华油杂62 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培育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 该品种高产稳产,集榨油、饲料、绿肥、观花、盐碱地改良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油菜多功能利用先锋品种。自推广以来,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抗倒性好,熟期适中,累计推广面积稳居同类产品前列。 华油杂62R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团队研发选育的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是我国首个抗根肿病杂交油菜新品种。 根肿病是土传病害,土壤改良、育苗移栽等措施治标不治本。华油杂62R对根肿病4号生理小种具有免疫抗性,对冬油菜主产区四川、湖北、安徽等地的根肿病具有免疫或者高抗性。 华油杂50 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登记,属高含油量优质油菜新品种。 该品种含油量高,兼具产量高、抗病性强、抗倒性好、菜油品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23年在湖北武穴测产验收产量达285.6公斤/亩。 大地199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主持选育的高产、高油、优质、抗倒以及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被湖北、江西列为稻油轮作主导品种。 该品种菜薹甜脆,适合一菜两用。2020年疫情时,河南商城种植户捐赠50吨菜薹,大受欢迎,带动销售,菜薹收益每亩达2500元以上。2022年,湖北恩施市“大地199”一菜两用模式测产,采摘菜薹田块菜籽产量342.8公斤/亩,菜薹产量96.25公斤/亩。 中油杂19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所选育,具有高含油量、产量高、高抗倒伏、高抗病、高抗裂角、双低品质优等特点,适合于长江流域两熟或三熟地区种植。 金油杂9号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沈金雄团队选育,属高产高油品种。2023年在武汉市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中,实测亩产262.67公斤。 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熟期适中,耐迟播,含油率高达51.11%,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 中油早1号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属高产高油多抗短生育期油菜品种。 该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协调早熟性与产量、抗性间的遗传关系,实现生育期较常规品种缩短10-20天,为我国南方冬闲田三熟制生产提供突破性品种支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崔逾瑜陈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