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部秉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理念,直面传统外语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情境感与互动性不足等突出问题。以8名梯队教师为核心力量,构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技术赋能、价值塑造”的四维联动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高等级竞赛为驱动引擎,以数字技术为有力支撑,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三进”工作为引领方向,通过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构建起语言应用能力与核心素养并重的教学体系,成功探索出一条外语教学创新路径。
竞赛驱动:三维联动,开启能力进阶之门
外国语学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创“课程教学-二课活动-竞赛辅导”三级联动机制,将A类竞赛标准深度融入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PBL项目制与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模拟真实场景,推动语言训练向思辨能力培养进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与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升语言运用和应变能力。在第二课堂上,依托“说说英语bar”新媒体矩阵打造数字化第二课堂,构建品牌化口语实践体系,形成课内外能力转化的闭环链条,原创短视频日均触达2000人次。在竞赛指导上,建立成果导向的辅导机制,针对不同竞赛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得14项国家级奖项,成功实现竞赛获奖从随机性到系统性的跃升。
研创融合:闭环机制,推动教师素养提升
学部将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转化为系统性教师发展工程,通过“备赛-参赛-反思”三阶段闭环机制推动教学能力提升。组建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往届获奖者构成的专家团队,对课程思政、内容重构、技术应用等维度进行精细化指导,推动教师从预设方案执行向动态教学智慧生成的能力跃迁。外国语学部主任胡泓教授表示,教师在比赛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利用案例库与资源平台,在赛后通过专题教研活动将个人参赛经验转化为集体教学知识,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常态化教学质量提升动能。该模式成效显著,学部教师在权威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30余项。
技术融合:前沿探索,攻克教学核心难题
为破解听说教学“情境感不足、互动性不强”的核心难题,学部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开展“跨终端沉浸式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以“沉浸”与“交互”为核心理念的革新教学范式。学部深入研究沉浸式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增强学习情境感。同时,利用交互式技术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提高学习互动性和参与度。此类研究的前瞻性与实践价值获权威认可,成功获得1项校级和4项省级教研立项,实现了以教学实践催生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反哺教学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外语教学注入新活力。
价值引领:三位一体,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外国语学部立足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体系创新为核心突破口,构建“价值引领-技术赋能-质量升级”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范式。学部聚焦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以《理解当代中国》为纲要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突破传统语言技能培养局限,打造融合中国理论阐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创新课程,助力学生掌握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学部不断推进教学形态数字化转型,全面实施视听说课程线上建设,构建多模态教学资源库,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吴一帆主讲的《英语演讲与辩论(二)》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荣誉,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深度融合的目标。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先行示范,外国语学部“金课矩阵”建设成效是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生动缩影。该校教务处处长戴金波表示,学校始终将教师发展作为教育改革核心引擎,不断推进教学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推动教研团队实现教学创新与科研突破的深度融合,为教学团队提供制度保障和成长空间。执行校长邓茂林强调,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起点,学校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体系重构,以产教融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贡献外经贸智慧。(通讯员:崔赢艺、苏祖安、吴婷、吴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