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双重驱动下,襄阳市工业中职校汽车专业教研室积极探索创新,以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底盘)”为突破口,构建“线上筑基+线下深耕+思政浸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赋能汽车产业新时代工匠培育。
线上筑基:云端课堂融入思政微元素
依托超星泛雅平台,打造汽车底盘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库。线上微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设置虚拟汽车生产车间场景,让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地盘设计与优化项目,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质量责任等思政元素。例如,在实操项目中,若因某个部件设计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线上平台设置“思政主题”板块,定期推送“汽车行业大国工匠事迹”“汽车产业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发展实践”等相关短视频,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开设在线讨论区,要求学生交流心得感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测试环节,设置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相关选择题,如“当发现汽车底盘维修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如何处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线下深耕:实训课堂厚植工匠品格
在线下实训教学中,以真实的汽车底盘维修项目为载体,将课程思政贯穿实践全过程。整体设计专业与思政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嵌入线下学习环节。
在汽车底盘发展史教学中,以视频形式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奋斗历程,呈现老一辈汽车人在简陋条件下研制出第一辆国产汽车底盘的珍贵影像,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专业学习使命感。
在底盘拆装实训课中,教师强调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精度都关乎行车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当学生在操作中出现失误时,教师不仅从技术层面进行指导,还结合“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等案例,让学生深知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在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如某品牌汽车因底盘设计缺陷引发的召回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技术责任与社会责任,让学生深刻认识汽车工程师肩负的重大使命。
平台互动:促进思政交流与反思
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库的互动功能,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微课视频下方设置讨论区,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政感悟,例如从某个知识点联想到的社会责任、从行业案例中汲取的精神力量等。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
定期组织线上主题班会或研讨会,围绕汽车工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新能源汽车地盘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伦理挑战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
此外,常态化开展劳模工匠、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活动,分享他们在汽车底盘研发、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和职业感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学生立志成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融合创新:构建全过程课程思政体系
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建立“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实践+课后线上拓展”的教学流程。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完成理论知识预习和思政微学习,带着问题走进实训课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实践操作中强化思政教育;课后,学生通过线上平台提交实训报告、分享学习心得,并完成思政主题作业,如撰写“我的工匠梦”短文。
创新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表现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不仅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也从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线上学习记录、线下实训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等多维度考核,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养提升。
成效与应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以来,襄阳市工业学校“汽车底盘”课程思政成效突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在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获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汽车维修赛项(中职组)二等奖1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中职组)二等奖1项;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为未来成长为汽车行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将继续深化探索,培养更多兼具精湛技艺与高尚品德的新时代工匠。(通讯员:付鹏,苏巧君,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