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军训场上,除了整齐的队列与嘹亮的口号,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00名身着迷彩服的新生围坐在一起,手持绣绷、飞针走线,以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技艺,一针一线绣制国旗,为国庆献礼,中国红与迷彩绿交相辉映,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色彩。
“绣国旗比踢正步还难!”学前教育学院新生李熙雯捏着绣花针,额角沁出细汗。她手中的丝线被劈成两股,针脚在红色缎面上穿梭,“劲儿大旗面会皱,劲儿小针脚又不平整,就像军训队列,必须整整齐齐,半点不能乱。”
今年国庆前夕,学校从全体新生中选拔100名代表,在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熊英的指导下,利用训练间隙学习平针、锁扣针等汉绣基础针法。他们严格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的尺寸比例,反复测量36度星芒角度,力求每一面国旗精准规范。“军训不仅练筋骨,更要铸精神。”学院副书记刘阳说,当学生为针脚平整较真时,便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夜幕降临,军训场的口号声渐歇,9栋624宿舍却成了温馨绣坊。“心洁,帮我分下线!”汪美宣轻轻推过绣绷,起身协助室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新生们,许多是首次接触汉绣,却在互助中快速融合。“想到亲手绣的国旗将挂于校园主干道,大家训练一结束就赶回宿舍挑灯夜战。”辅导员黄紫千说,针线间的协作让新生班级凝聚力骤升。
走在幼专校园,灯柱上100面学生绣制的国旗迎风飘扬。“抬头就能看到自己绣的国旗在风中飘扬,我感觉非常自豪。”汪美宣指着灯柱上的作品笑靥如花。
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展“红色剧本杀”“情景剧”等创新活动,在军训期间探索构建“军训场+非遗坊+思政课”三维育人格局。“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学校成立“楚小伢”非遗传承工坊,正是希望通过非遗文化传承,让青年一代用行动诠释爱国内涵,稳稳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通讯员:毛青卿 郁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