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质量建设”为目标,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创新课程体系、完善质量监控机制等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建设:动态优化布局,培育特色优势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本科专业监测评估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在湖北省2025年本科专业监测评估中,学校27个参评专业均达标准。针对评估结果,学校制定差异化提升策略:优势专业聚焦“特色发展”,依托新工科、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打造品牌课程;薄弱专业则通过资源整合、教学规范整改实现“并转优化”。同时,2025年学校新增备案专业8个,预申报15个,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传统升级+新兴培育”的协同发展模式。
在微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双千计划”,围绕产业链需求开发灵活务实的微专业课程,如《数字制造》《数字营销与商务数据分析》等,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举措与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高度契合。
二、教学改革:智慧赋能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以“一流课程”向“智慧课程”转型为突破口,2025年立项11项“一流本科核心智慧课程”,覆盖AI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领域。学校聚焦核心智慧课程,采用“启动会+工作坊”全程辅导、聚焦核心智慧课程、全过程培育等方式推动改革,实现了教学形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的跨越。
教研项目方面,学校立项51项教改课题,重点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课程思政融合等方向。结项的14项成果中,多篇研究被纳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为制度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三、质量建设:立体化监控,闭环式改进
学校构建“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督教”方面,督导深入课堂巡查,结合信息员反馈形成动态评价;优化教师课堂效果评价机制,综合督导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多维数据,实现精准帮扶。在“督学”方面,制定领导干部听课最低学时标准,将听课情况纳入部门考核,建立"问题发现-督导约谈-整改验收"流程闭环,安排领导针对性听课,建立听课记录与反馈机制,确保听课不流于形式。在“督管”方面,规范了271门课程全流程管理,各级领导巡考覆盖率100%,切实保障了"以考促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该体系实施,师生双主体活力显著提升。在实践创新维度,大创项目2025年国家级立项较2022年增长300%至23项,结项率提升至78.3%,A类学科竞赛获省奖及以上突破400人次,体现"督研融合"成效。
长久以来,学校通过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构建智慧化课程体系、完善质量保障闭环,已初步形成"需求牵引-数字赋能-质量护航"的教学创新生态。副校长王卫华表示,展望下一阶段,重点要围绕以下方向协同发力,一是聚焦专业建设攻坚,二是强化师资队伍造血功能,三是筑牢教学质量防线,四是抢占教学改革高地,五是激活青年教师发展动能。学校将紧扣"OBE理念+数智融合"双轮驱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发展趋势,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交叉的人才培养新范式。推进教育家精神贯穿育人全程,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双轨并进,打造梯度化发展梯队;强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构建“全员-全程-全域”立体化德育生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场景深度融合,完善"督导-评估-改进"质量螺旋,全面培育兼具产业洞察力、实践创新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通讯员:崔赢艺、苏祖安、戴金波、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