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共同缔造青年团聚焦于恩施市带水河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治理和法治保障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旨在以小流域为切入点探索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协同新路径,学习其综合治理模式,汲取成功经验。
调研期间,带水河治理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沿带水河考察,介绍了当地“生态+法治”的流域综合治理现状。生态治理方面,当地构建了科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通过发展经济果林、推进“硒土豆+高粱”农田改造,实现生态改善与水源涵养;同时结合地形实施分区治理,上游守护生态本底、中游储备用水、下游消除水患。针对过往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创新推行“猪—沼—果”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生物发酵床畜禽粪污治理等模式,达成污水有效处理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双重目标。
“不是政府干、群众看,而是大家一起想、一起干。”法治保障层面,当地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核心,搭建了“有话直说”议事平台,通过召开千余场集体会议已解决六百个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问题,完善当地的基层治理体系。此外,为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当地建立了村干部报酬补贴奖励机制,解决了其办事能力问题。组建家调室、建立驻村机制……推行庭院共建规划,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网,让政府、企业与群众形成治理合力,确保生态治理举措在法治框架下有序推进。
如今的带水河,不仅水清河畅,更留住了“乡愁”与“烟火气”。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充分证明了“生态+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破解小流域治理难题中的“奇效”,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调研让大家对流域综合治理有了全新认知。“以前只知道生态保护重要,这次才明白法治保障能让治理更长效。带水河的‘议事平台’、‘奖励机制’等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法治在凝聚治理合力中的关键作用。”实践团成员胡宗洁说道。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生态治理与法治建设的综合治理路径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浊水横流到清波荡漾,从零散治理到系统推进,带水河小流域治理书写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答卷。未来,实践团计划持续关注带水河流域治理进展,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优化建议,并探索将该模式应用于其他小流域治理的可能性,为推动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协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唐晨宸、唐诗甜、蔡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