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新创意大赛(简称VEX竞赛)现场传来捷报,武昌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龚子轩、谭笑等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作为华中地区民办高校唯一参赛队伍,成功从名校包围中突围,以资格赛第七名的成绩摘得全国二等奖。
“嗡——”比赛现场,金属碰撞声与指令呼喊声交织。队长龚子轩紧攥操纵杆,额角汗珠滑落,他操控的机器人正试图将红色圆环精准套入立柱。突然,我方移动桩被放入减分区,场边队友谭笑忍不住低呼:“快移除减分区的桩。”
这届赛事项目有“套环与高塔攀爬”,场地内红蓝相间的加分区、减分区星罗棋布。与其他赛事不同,VEX更考验临场对抗——机器人不仅要完成套环,还得应对对手的碰撞阻拦。“对手的机器人从侧后方冲过来时,我们的机器人直接被撞走了。”吴睿晨回忆,当时实验室里反复调试过的防撞装置在高压下突然失效,团队成员对视后,孙起祥嘶吼着喊出应急方案:“放弃对抗,先稳分!”最终,机器人带着3个圆环成功夺分,计时屏定格在最后一秒,场边响起了真诚的掌声。
备赛攻坚:从“三无团队”到技术突围
“第一次参加预赛险些没出线,我们在赛场看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机器人动作,眼睛都直了。”龚子轩笑称,作为学院里第一支做这类机器人项目的团队,他们曾是“三无团队”:无学长经验、无成熟方案、无现成技术。
首次预赛失利后,团队成员积极向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学生取经,从网上寻找相关课程,一点一点地进行调试和装配,改进了机器制造的方式和细节。据指导老师宋长贵回忆,团队泡在实验室的时间从每天8小时延至14小时。学生们把华中科技大学战队的比赛视频放慢10倍研究,“凌晨3点的实验室,还能听见他们争论‘3D打印的关节用PLA还是PETG材料’,吵到急了就拍桌子,但第二天准能拿着改进后的图纸来。”
协作插曲:在争执里找方向
“现在看见争执,我反而踏实。”龚子轩说,曾为“机器人底盘用四轮还是六轮结构”吵到凌晨的团队,如今学会了“用数据说话”,用结果定方案。团队分工明确,五人负责机械结构,一人主攻编程调试,但理念碰撞在所难免。“做同一台机器,大家想法往一块拧时,争执就冒出来了。”龚子轩说,为让设计更优,成员各执一词,从结构细节到功能实现,辩论声时常在实验室响起。而化解分歧的过程,也成了团队成长的契机——学会倾听、说服与妥协,“最后谁的方案更可行,谁的想法就留下,这让我们明白协作不是妥协,是为目标找最优解。”
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张融教授称,比赛现场,变数丛生,团队成员的反应速度、流程执行,都成了胜负的关键因素。VEX竞赛与其他竞赛项目不同,更强调学生的临场操作和机器人对抗。“机械臂翻转套环、碰撞阻拦这些动作,赛场节奏一快,就容易掉链子,反应慢半拍,流程就乱套。”这些赛场插曲,让同学们学会在压力下快速磨合,把争吵化作改进的动力,在赛场练兵的变数里学会成长。(通讯员:雷蕾 赵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