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武汉市洪山区大华社区,为30余名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科普宣讲活动——“瓶瓶罐罐大冒险”。此次活动聚焦食品包装安全与环保知识,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科学健康饮食与绿色环保生活的意识。
“小朋友们,你们爱吃的零食包装真的安全吗?”博士团讲师孙雅诗以互动问答开场,通过展示塑料、纸质、玻璃、金属等多种食品包装实物,结合海洋塑料污染视频,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孙雅诗化身“环保导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塑料底部数字密码:数字“1”的PET瓶怕高温,数字“5”的PP餐盒可微波加热,而数字“3”的PVC材质则可能释放有毒物质……孩子们瞪大眼睛,纷纷举起手中的矿泉水瓶寻找“神秘数字”。
孙雅诗讲塑料种类(勾玉欣 摄)
“塑料小侦探”——把化学知识搬进课堂
在“塑料侦探”环节,孩子们用pH试纸检测不同材质塑料瓶加了热水之后的酸碱度,发现不同变色情况之后惊呼:“原来瓶子也会‘说话’呀!”紧接着,孙雅诗又以凹陷的金属罐头、结霜的速冻水饺袋和散发油墨味的纸质餐盒等为例,逐一拆解其中的安全隐患:凹陷罐头可能因密封失效滋生肉毒杆菌,反复解冻的速冻食品暗藏李斯特菌,劣质油墨中的苯系物更是“隐形杀手”等等。
博士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塑料安全比对(勾玉欣 摄)
“环保小卫士”闯关赛——把知识变行动
在随后的“终极知识大挑战”中,博士团设置多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鼓励孩子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破解生活误区:用报纸包裹高温油条、把锡纸外卖直接塞进微波炉、反复用矿泉水瓶装醋……孩子们积极举手,不断找出错误,现场气氛活跃。
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勾玉欣 摄)
活动尾声,博士团带领孩子们完成“环保小卫士”知识挑战,用趣味问答巩固所学。“不能用矿泉水瓶装热水!”“要扔掉被挤压变形的金属罐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收获。这种“小手拉大手”的科普形式,既让孩子学到知识,也推动家庭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据悉,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已连续9年深入社区、校园开展公益科普,累计服务数千个家庭。此次大华社区站活动特别结合暑期托管班需求,后续还将推出“食品标签大作战”“厨房里的科学”等系列课程,持续为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注入“高校智慧”。(通讯员:勾玉欣 程婕 赵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