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菜摊的小本经营也能用上高效保鲜技术,降低损耗、保障品质?7月20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围绕“蔬菜保鲜技术推广与邻里市集助销”展开深度调研。此行旨在提炼市场成熟的“白沙洲经验”,为社区末端的小型菜摊量身定制低成本、易操作的保鲜方案,切实解决城市蔬菜供应链“最后一公里”的保鲜痛点。
探秘蔬菜保鲜“大市场”
白沙洲市场是武汉一流农产品大市场,货源纵贯山东、云南和湖北等地,辐射武汉及周边二、三线城市。博士团随机走访30余家商户发现,依托完善的冷库群和冷链物流体系,市场整体蔬菜损耗率被严格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个体散户15%-20%的平均水平。“今天进的辣椒,明天中午前就分销完;土豆放在冷库里按需出库,损耗几乎很少。”商户们的“数字”直观印证了冷链管理的效能。
博士团成员与商家交流
蔬菜保鲜现场直击
不同品类蔬菜在白沙洲拥有专属“保鲜配方”:叶菜区——菠菜、苋菜躺在周转筐内,筐面覆以“冰盖”薄被,营造0-4℃的微环境,有效保持菜叶挺括鲜绿直至傍晚;菌菇类——杏鲍菇、香菇、木耳入库避光密封,低温但零接触冰,防止结露腐烂;根茎区——土豆、红薯身披干燥麻袋,2–4℃通风避光,发芽率压到“零纪录”;豆类区——豆角等与碎冰“亲密”接触,并由冷藏车全程护送,牢牢锁住其鲜嫩口感。“冷链不是简单的‘冷’,而是温度、时间、光线、数据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市场负责人强调。白沙洲市场的实践表明,精准管控这四个关键变量,就能将复杂的“最后一公里”保鲜问题,拆解为可量化、可追踪、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清单,最终实现“上游减损、下游增鲜、终端稳价”的多方共赢。
不同蔬菜的保鲜方式
“白沙洲经验”下沉社区,博士团助力“小菜摊”升级保鲜
“白沙洲市场的保鲜流程规范高效,为我们即将在洪山区邻里市集推广的小型化、低成本保鲜方案提供了宝贵参照。”博士团成员戴淳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把泡沫箱蓄冷、茶多酚抑菌等精细保鲜技术成果做成‘一户一策’的简易工具包,旨在为缺乏专业冷库和冷链的社区菜摊、邻里市集商户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显著降低损耗、提升蔬菜品质,让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买到更新鲜的蔬菜。”
博士团成员宣传蔬菜保鲜手册
博士团成员与市场管理员合照
据悉,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将在暑期持续围绕“蔬菜保鲜技术推广与邻里市集助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致力于将先进、适用的保鲜技术从大型市场推广至社区末端,助力提升城市“菜篮子”工程的韧性与品质。(通讯员:吴宇凡 孔祥林 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