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水梦行”团队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当地磷矿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实践。作为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樟村坪镇曾因矿而兴,也曾因矿而困。如今,这座深山小镇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书写着从“粗放开采”到“精准利用”的绿色矿山进阶篇章。
在樟村坪镇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分管矿山工作的副镇长宋紫阳向团队介绍了当地矿业发展的“双面故事”。他坦言,过去磷矿开采曾一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挖山取矿、废水直排”的粗放模式,让绿水青山蒙上阴影。但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樟村坪镇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目前,一批智慧矿山、光电选矿项目落地,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修复能力的双重跃升。
座谈会上,柳树沟集团创始人、樟村坪镇“矿一代”代表张邦甫的发言令在场师生动容。这位年过古稀的企业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从“生态破坏者”到“生态守护者”的蜕变历程。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资源开发号召,他带领团队在荒山野岭中开辟磷矿,但当时“靠天吃饭”的粗放开采方式,让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成为矿区的顽疾。“那时的矿井就像‘地球的伤口’,我们既是创业者,也是破坏者。”张邦甫语气凝重。
然而,时代的发展与政策的引导让张邦甫重新审视矿业的未来。他带领企业投入数亿元资金,引进固废充填等先进技术,实现磷矿全层开采与贫富均采;同时推动废水循环利用、沉降区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将曾经的“采空区”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现在,我们的选矿效率提升了70%,矿区重现了草木葱茏、碧水清流的景象。”张邦甫向团队成员介绍着近年来矿区复绿的进展。
谈及青年学子的使命,张邦甫目光灼灼:“矿山的绿色转型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你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与热情。”他鼓励团队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引入矿山一线,推动开采、运输、选矿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让“精准利用”成为矿业发展的新引擎。
座谈结束,“山水梦行”团队成员感慨万千。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详实的调研数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用技术创新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难题,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场绿色矿山的进阶之路,仍在继续。(通讯员:田志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