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常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兼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龚强教授: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民生福祉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迎来突破性进展,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活力。2025年,我国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强化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在全球竞争中塑造新优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智雷教授:面对人口结构深刻变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展现出前瞻性社会治理思维。通过养老、生育、就业政策的立体布局,既回应了老龄化社会现实需求,更重塑着代际公平发展的制度框架。政策组合拳背后,是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单纯应对老龄化到主动开发银发经济,从生育限制到生育激励,体现出人口政策从管控向服务的转型。特别是将养老、托育、就业等政策纳入统一框架,标志着社会治理进入系统整合新阶段。当前政策布局仍需关注执行层面的协同效应,如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农村养老人才储备等具体问题。但整体而言,这份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人口结构转型期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本,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韧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周勇副研究员: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不仅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更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令我倍感振奋。在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这一议题的时代价值。2024年,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科技创新赋能千行百业,教育领域更是实现了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为教学形态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果令人鼓舞,也让我们对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期待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更多前沿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会计学院全体教育工作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创新生态构建,矢志培育兼具战略视野与攻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让教育之光持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广科教授:在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不应该是少数产业、少数行业、少数人的新质生产力,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应该逐步向人口规模巨大的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目标发展。这就需要做好新质生产力整体“技术链”“产业链”的延伸,优化社会公众进入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就业链”,加速社会公众的职业能力和新质生产力领域职业的转换,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收入分配链”。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书记、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晨光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个确立”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坚定的政治保证。我们既能做好顶层设计,也能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广大干部群众也满怀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一定能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开启“十五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