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科技职业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创建“科技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持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为宜昌高质量发展献智赋能,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融通、科教融汇的特色办学之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展现出高校担当。
一、专业建在产业上,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1.依托实训基地推进汽车应用专业群建设。与宜昌安心无忧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集实训实习、生产服务、技能鉴定、实训科研于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场景的无缝对接,该基地服务范围辐射大宜昌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以及各职业院校汽车应用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汽车行业技术人员。广汽传祺乘用车宜昌分公司1000多名技术工人中有近300名是学校毕业生,多名毕业生被企业评为“传祺工匠”。
2.依托产业学院构建双元育人模式。学校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现代化的融媒体中心,打造成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性育人平台。校企共建融媒体产业学院,聚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加快有责任、有技能、懂规范的新一代高素质传媒人才的培养。
3.依托新质生产力做优特色学科专业。设置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完善涵盖无人机安装与调试、维护维修和操控、数据采集与分析、大数据图像处理与分析等课程体系,累计为社会输送专业无人机飞手三百余名,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4.依托世赛基地锻造装备制造高端人才。发挥世赛基地辐射功能,错位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机电技术、化工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专业,做大做强与宜昌新材料及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对接良好的现代装备制造类专业,推动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强化协同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1.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精确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联手、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努力探索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同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形成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四个对接”跑出技能人才培养加速度。围绕区域产业链布局,精准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做到校企合作与产业发展对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进企业内训体系、真实任务、能工巧匠等进学校、进专业、进课堂,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对接;统筹推进“基地共建、方案共编、人才共育”,打造校园内企业生产实景空间,做到实训操作与企业生产对接;校企双方互发聘任证书,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互动交流,做到一体化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对接。
3.高能协同平台推动技能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积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宜昌装备制造职教联盟,推动职业院校专业链深度融入宜昌市装备制造产业链,入选人社部全国技工院校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培育单位。二是积极参与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宜昌三峡职教集团建设,不断推进校、企、行、政融合发展,入围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三是积极组建区域性职业院校职教联盟,发起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技工院校职教联盟,实现集学历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各级赛事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技工院校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