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如何形成,有哪些特点?遇到大风灾害天气,应该怎样预防?”翻开学校编撰的气象科普绘本《气象乐学家》,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着雨、云、雪、雾等常见的天气现象形成的原理,与艺术、文学、科学等不同领域巧妙融合,让气象课堂更生动有趣。
“戴上VR眼镜,我们在老师的数字课件中就能领略四季气候,还可以做虚拟实验,玩各种游戏呢!”明强小学五年级学生周岂加对每节气象课都充满期待,“气象小诗人”“气象小主播”“气象研究员”,一个个“头衔”见证了她气象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主体,肩负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
记者了解到,当下,各地各校加强科学教育,不断完善理念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如,深圳实验学校学生们在科技节中独立制作科创作品,学以致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学生们尝试操作3D打印机,进行建模设计和实验,在亲手体验中增强科创兴趣……
深圳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夏育华表示,“通过优秀的实践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将知识注入孩子们脑海,在实践中激发兴趣,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是我们最期望取得的效果。”
流动科普助力乡村教育
【镜头】
“铁钉竟能在磁力的作用下架起一座桥!”“普通的回形针竟能翩翩起舞!”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中学,科普大篷车的到来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一个个前沿的科学装置、一台台科学互动体验设备一字排开,涵盖光、力、数、声、电磁、物理等学科的科普展品惊艳亮相,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普盛宴。
科普大篷车是“流动的科技馆”,能为乡村孩子送去丰富的科普知识,有效满足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二十里铺中学的同学们在探讨展品原理、零距离感受科学奥妙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这些生动有趣的体验项目让我们了解科学、走近科学,感受到祖国科技力量的强大,激发了对科技的浓厚兴趣。”在场的学生们开心地说。
近年来,济宁市已配备科普大篷车7辆,流动科技馆系列展品200余件,累计开展进校园、进乡村活动近千场,受益青少年万余人。“科普大篷车机动、灵活,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能让乡村孩子更直观地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拉近了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济宁市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乡村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实验中感受科学魅力。饮料瓶制成“水火箭”,塑料绳做出“静电章鱼”……科学老师张建涛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带领学生“玩转”科学,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探索发现。
“记得第一次实验课带孩子们体验‘风的形成’,大家组装好教具,点燃蜡烛,看到热空气上升推动风轮转动后,孩子们激动地跳了起来。他们个个眼里闪着光,我知道,那是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照亮美好未来的向往。”张建涛说。
如今,在张建涛等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赛事,捧回多个奖项。据介绍,固始县已建齐科学实验教室,各年级每周至少开设一节科学课,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推动农村科学教育发展,切实提升农村科学教育质量。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科学教育场所,提供相应科学教育资源,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不断缩小科学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确保“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