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哪些人需要监测24小时眼压呢?
1.初诊青光眼患者,通过24小时眼压监测明确患者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还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
2.已确诊青光眼未用药或停药1个月后的患者,需要知道患者的基础眼压,根据患者的峰值波动规律来制定个性化降眼压方案,确定安全的“靶眼压”,选择和调整合适的治疗方案。
3.青光眼确诊后用药1个月后的患者,复测24小时眼压,从而明确治疗效果。医生可以调整治疗方案或维持既定方案。
4.门诊白天眼压“控制”的很好,视野却在不断地恶化的患者,通过监测24小时眼压明确患者是否夜间眼压升高,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24小时眼压怎样监测呢?入院当天早上8:00测量第一次眼压,以后每2小时测量一次眼压,共测量12次。为了便于测量以及保护患者角膜,采取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其中晚上入睡后的22:00、0:00、2:00、4:00、6:00这些时间段每次由医护人员到床边叫醒患者,测量即刻起床的眼压,避免患者排队测量。患者切忌自行起床造成排队现象,影响眼压测量值;测眼压期间可以完善与青光眼相关的检查(视神经OCT、视野、眼底照片等检查),以利于医生综合判断青光眼的分型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用药时间的确定等;病房环境舒适安静、避免大声喧哗,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及情绪波动造成眼压波动,嘱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作息时间尽量与自身日常作息时间一致,更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的眼压值。
青光眼患者通过24小时眼压监测,可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目标。实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地进行降眼压治疗,从而达到24小时全天候持续眼压控制,阻止视功能进一步的损害、恶化。24小时眼压作为重要的青光眼检查手段,对青光眼进行慢病管理非常重要,是使青光眼成为可防可控可避免致残致盲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上海已经开展青光眼慢病管理进社区,包括探索社区家庭医生青光眼管理模式。“眼底相机拍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式下,可以大大降低社区居民筛查青光眼所需的人力成本,提高分级诊疗效率,推动青光眼慢病管理的精细化、一体化发展,让更多青光眼患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