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诚信碳市场:推动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碳汇供应倡议,需政府明确碳市场合法性,英国、新加坡等国已发起联盟优化市场规则。
改革巴塞尔协议III:允许银行认可新兴市场绿色项目的信用风险缓释措施,如多边开发银行担保,降低可持续基础设施融资成本。
强化多边开发银行风险担当:建议世界银行等机构承担气候项目 “首亏头寸”,2024年全球多边开发银行对清洁能源项目股权投资占比已提升至 35%。
绿色技术贸易自由化:呼吁WTO成员国取消太阳能组件、电解槽等产品关税,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关税仍维持11.8%——21.1%,阻碍技术扩散。
欧盟能源总司总干事首席顾问图多尔·康斯坦丁内斯库透露,欧盟正推动《低碳氢授权法案》,要求2030年工业领域可再生氢占比达 42%,并通过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进口钢铁、铝产品征收碳关税,2026年起全面实施。
下一阶段焦点:甲烷减排与全球政策协同
峰会宣布下阶段将聚焦甲烷减排,计划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机制,推动全球强制性减排协议。“减少甲烷可在2040年代避免0.3℃温升,是当前最紧迫的’气候刹车’”。 美国国务院前气候副代表理查德・杜克(Rick Duke)强调,需通过卫星监测、第三方验证等手段强化执行,如OGCI的卫星项目已帮助发展中国家企业年减排甲烷1.5万吨。
中国代表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博士指出,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1300吉瓦,但仍需国际社会在技术转移、融资等方面支持新兴市场,“非洲太阳能潜力是欧洲的3倍,但当前装机量不足甚至不足荷兰的水平,这是资源错配的典型”。
与会各方同意,需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治理框架,推动全球甲烷减排强制协议。下阶段会议将聚焦甲烷专项治理,拟邀请中、印、美等国能源企业共商技术标准与融资机制。
本次会议凸显全球能源转型的多元路径:既要依托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也要正视化石燃料的过渡价值,同时加速绿氢等新兴技术突破。与会者一致认为,唯有政策、市场、技术协同发力,方能在应对气候危机的“马拉松”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