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创新中心原主任 徐学农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农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多次强调要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一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创新中心原主任、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国家天敌等昆虫资源数据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徐学农及其团队,深耕害虫生物防治、天敌捕食螨等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领域,积极推动农艺模式的创新,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为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人民美好生活、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筑牢防线。
科研攻坚:以天敌捕食螨之钥,开启产业变革新征程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绿色防控技术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参与众多国家级项目的过程中,徐学农研究员深刻体会到做好专业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科研人员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心无旁骛,做出具有标签性的成果,这是参与更多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前提。团队交流与合作也极为重要,他倡导定期开展交流讨论,凝聚团队智慧与力量。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团队成员张博提到,“徐老师在团队里鼓励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跳出当下环境看待长远问题的格局。”为此,成员们紧密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利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手段,为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徐学农捕食螨调查
在农业科研领域,国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倾斜明显。徐学农研究员始终坚持科研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认为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脱离真实需求的研究毫无意义。因此,团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民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以此为导向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持续关注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研究方案,力求研究成果可以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团队从云南昭通的苹果园到北京周边的采摘园,从蔬菜大棚到广阔农田,通过马来氏网采集、扫网采集、震落采集、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天敌昆虫与捕食螨标本,为厘清我国天敌昆虫及捕食螨的种类和时空分布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筛选出最适宜的天敌品种,科学掌握天敌的释放时间、释放数量、释放方法等,成功实现多种天敌捕食螨的实验室繁殖和田间释放,让其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有效防治了叶螨、蓟马等多种农业重要害螨害虫,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绿色高效的防控手段,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绿色防控:创新技术成功应用,助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绿色化水平,国家近年来重点聚焦植保工作,涵盖“减肥”和“减药”等关键环节,并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启动了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资源展开全面调查。徐学农研究员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其中,认为绿色防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在科研过程中,始终注重将绿色防控理念融入到科研成果中。2017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作为十个数据中心之一的“天敌等昆虫资源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带领团队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设立100余个站点,收集了大量天敌珍贵数据和样本,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