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渐热,进入溺水事件高发期,儿童溺水的案件时有发生。5月1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一水库发生溺水事件,家长刘某珍带4名小孩到水库边摸螺蛳,其中2名女孩不慎落水,刘某珍在救人过程中也不慎落水,最终3人不幸溺亡。4月15日,江苏无锡一中学组织学生春游,在自由活动期间,6名学生相约租船游湖,不慎发生侧翻,其中2人不幸落水溺亡…对这些重大溺水事故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些共同特征应引起所有人足够的重视。这些事故有3大共同特征:溺水时间多发生在放学后、周末、假期;溺水地多在野外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往往是多个孩子结伴偷偷玩水,缺少大人监管。提醒广大家长务必教育、监管好家里的孩子,远离水库、池塘等野外危险水域,不要私自去危险水域游泳戏水。
2.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为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防溺水安全知识。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这些水岸边杂草丛生、青苔遍布,接近时极有可能失足滑落水中。水底状况异常复杂,水草容易缠住人脚,水底泥松软,人容易陷入泥沼而无法动弹。牢记“六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擅自下水施救。监护是最好的保护,监护孩子要做到“四知道”:知道孩子去哪里,知道孩子做什么,知道孩子和谁去,知道孩子何时回;带孩子去正规游泳馆游泳;孩子由老人看护的,要与家中长辈做好沟通,保持联系畅通,掌握孩子动向。
3.近日,青海省共和县1名儿童因失足落入农田灌溉蓄水池,其亲属陆续下水营救,造成6人溺水死亡。令人痛心!暑假天气炎热,溺水事故高发,河流、湖泊、水库、水塘、水渠……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溺水!发生溺水怎么办?科学施救很重要!发生溺水时,溺水者要保持冷静,屏住呼吸,放松全身,这时,身体会自然上浮。尽量把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比如书包、鞋子。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如木板、树枝等。他人溺水如何正确施救?大声呼救,向周围人求救,有条件的立刻拨打“110”报警。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竹竿、木板等工具,将其抛向落水同伴,让他攀扶,将其拖拽上岸。拖拽时要伏地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微弱或者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野外水域实际情况复杂,不建议大家贸然下水救人,请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4.随着夏季来临,溺水事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000人因溺水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溺水事故则成为头号杀手。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怎么办?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过饱、空腹、酒后、药后、身体不适者应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发生溺水事件,第一目击者应立刻启动现场救援程序。首先应呼叫周围市民的援助,有条件的应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消防人员,同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绳索、漂浮物等。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应注意言简意赅,特别要讲清楚具体地点。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术。注意心跳、呼吸恢复后可能重新停止。在现场抢救同时应组织送往医院。
5.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遇到溺水者如何施救呢?在游泳池遇见有人溺水,立刻大声呼叫救生员帮助施救。在户外发现有人溺水,要大声呼叫,寻求成人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6.遇到溺水者如何正确施救呢,遇到有人溺水,施救时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安全,避免盲目施救。在岸上可以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再托起他的身体,让头露出水面,侧游上岸。注意!千万不要从正面靠近溺水者。因为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可能会死死抓住任何东西。万一被抓住了,应该松手下沉,先离开溺水的人,然后再施救。
7.看到有人溺水怎么办?在岸上通过“叫拨伸抛”法施救,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再托起他的身体,让头露出水面,侧游上岸。
8.每年夏季,总有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发生。据统计,溺水已成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在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河湖水塘等天然水域,部分家长对孩子看管力度弱,导致农村成为了儿童溺水重灾区。请记住:防止溺水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野外水域、陌生水域一定别下水,如果意外发生溺水,一定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行正确施救。遇到溺水,如何正确施救呢?一旦发现溺水者,首先发现溺水者要及时将其救出水面,如果不懂水中施救的方法和现场的水情,可以利用旁边的工具,比如绳子和救生圈等东西救人,不要盲目救人。接着我们把溺水者救出水面后平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先清除口中、鼻子和咽喉里面淤泥或者水草等异物,确保呼吸畅通,这个时候它口鼻里面基本上都是水分,很有可能会阻碍到呼吸,一般我们就是让他恢复正常呼吸。最后,如果发现溺水者的呼吸较为微弱,就应该立即采取人工乎吸法,要是溺水者心跳停止了,说明情况非常危急,这个时候就需要反复有规律的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帮助恢复心跳,等将口鼻中的水吐出来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9.暑期防溺水,务必要重视,没有安全措施的防护贸然下水是非常危险的,请大家一定注意!家长要告知孩子,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若遇同伴落水,切不可盲目下水救人或手拉手救人,而应大声呼救,让附近的大人来帮忙,这才是真正在帮助同伴。防溺水不仅仅是孩童需要注意的事,大人也切莫放松警惕。很多人以为只要会游泳,在水里就很安全,从而放松了警惕。实际上,在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游泳,可能会被水草缠住脚、碎石划破脚,或者陷入淤泥中,进而发生意外。而且一旦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等,也可能导致溺水。同时,如果市民见到有人溺水,切不可贸然冲下水去救,第一步应大声向周围群众求助,尽快拨打“110”,若条件允许,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消防人员。随后,寻找附近的竹竿或绳索等物品,递给淹溺者,“但要考虑自身力度能否将其拉上岸,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10.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天气日渐炎热,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各地要紧盯中小学生上学、放学和周末、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强化防溺水安全教育;要反复提醒学生不私自下水游泳,遇到他人溺水要积极主动呼唤周围成年人施救,防止盲目下水施救、手拉手施救。学校要提醒学生放学后及时回家,不要在外逗留,并将离校时间告知家长,提醒家长掌握学生行踪。各地要及时对辖区内易发溺水事故的河、塘、沟、渠、坑和水库、湖泊等重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整治,完善安全警示标识,配置安全防护设施;要高度关注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等重点群体。建立相互提醒机制,对同学私自下水和到危险水域玩耍行为,及时制止并向家长、老师报告。
11.意外溺水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首要死因。在0~14岁人群中,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有近六成是因为溺水身亡。当儿童青少年溺水时,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6分钟后身体便遭受不可逆转的伤害。总结儿童青少年游泳时的溺水伤亡事件情况可发现,这类事件往往有如下特点: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泳戏水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
远离溺水,家长和孩子要牢记四不要:
1.不要在无家长监护的情况下单独或与同学下水游泳。
2.不要到无安全设施、无救生员的水域游泳。
3.不要到海、江、河、湖、塘等水下环境不明的水域嬉戏玩耍或游泳。
4.不要盲目、擅自下水施救溺水者。
12.夏日儿童溺水事故高发,家长们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更要告诉孩子,防溺水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要贸然下水施救,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还要提醒的是,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溺水。游泳池、家里的浴缸和水池等,都是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未成年人在水边玩耍时,监护人应时刻将孩子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不可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