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7.5亿“彩礼”化为泡影,一场湖北国资与上海老牌房企的“联姻”,最终以“分手”告终。2025年7月7日,三湘印象(000863.SZ)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上海三湘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湘控股”)收到武汉联投置业发来的《工作联系函》,要求终止《股权转让协议》并返还共管账户资金。
“联姻”的“彩礼”高达27.5亿元
双方的这场“联姻”要追溯至2023年。2023年11月17日,三湘印象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三湘控股、实控人黄辉、黄建、黄卫枝与联投置业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并向联投置业的控股股东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湖北联发投”)定向增发股票。
根据原协议,武汉联投置业计划分三步完成对三湘印象的控制权收购:第一步,以17.3亿元受让三湘控股及实控人黄辉合计持有的2.95亿股(占总股本25%);第二步,黄辉家族放弃剩余股权的表决权;第三步,联投置业控股股东湖北联发投向三湘印象定向增发3.54亿股,募资10.2亿元。交易完成后,湖北联发投将间接控制三湘印象42.31%股权,湖北省国资委成为实控人。
然而,交易的推进过程障碍重重。2025年5月,联投置业首次发出《解除函》,称协议已触发终止条款,要求返还首笔支付的1.73亿元。三湘控股回函争取继续履约,但未能扭转局面。最终,联投置业再度致函终止协议,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联姻”最终破裂。
公司已无土储 溢价18倍收购的观印象业绩承诺未达标
资料显示,三湘印象创立于1996年,主营业务以房地产为核心,开发商品房住宅及写字楼、商业、酒店式公寓等,项目覆盖长三角和京津冀。2012年,公司借壳*ST商务登陆深交所,彼时公司的简称为“三湘股份”。三湘股份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逐渐陷入发展瓶颈。2016年,公司以19亿元溢价18倍收购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正式进军旅游演艺行业,公司简称更名为“三湘印象”,试图通过“地产+文化”双主业转型突破困境。然而,这一转型并未如愿:观印象2017-2019年业绩承诺期累计完成率仅87.6%,随后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滑,2018年三湘印象因商誉减值计提11.54亿元,扣非净利润由2017年的2.345亿元骤降至-10.35亿元。
近几年来,公司业绩持续萎缩。2020年至2024年,营收从48.89亿元降至12.10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997亿元跌至1928万元。更要命的是,公司自2018年起再无新增土地储备,截至2024年末已无土储,仅剩河北燕郊三湘森林海尚城的数个地块在售,预售比例参差不齐,预售回款进度缓慢,资金压力较大。
湖北联发投的“产业整合”逻辑与谨慎退出
湖北联发投作为湖北省国资委旗下的千亿级国企,业务涵盖城市更新、地产开发等板块,收购三湘印象的初衷或为整合资源、拓展产业版图。交易公告中提到,双方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然而,在交易推进期间,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2024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5.2%,行业整体融资环境收紧。在此背景下,国资投资策略转向审慎极为正常。湖北联发投终止交易可能出于对三湘印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及整合难度的重新评估,尤其是在后者无新增土储、核心项目集中在燕郊单一区域的情况下,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结果显然更偏向于规避风险。
三湘印象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4.6%,流动比率为1.12,短期偿债压力较大。此外,公司曾因信息披露违规于2024年3月被深交所出具警示函,合规风险也可能影响国资入局意愿。
黄辉的“转型赌局”与“地产+文化”双主业模式失灵
回过头来看,三湘印象的困境,与其实控人黄辉的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其本质是“地产+文化”双主业模式的失效。作为公司创始人,黄辉在2016年以激进方式推动“地产+文化”转型,高价收购观印象艺术发展公司,试图通过文化演艺业务对冲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风险。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其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也暗含个人对文化产业的偏好——黄辉本人曾涉足影视投资,并希望通过跨界打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
然而,观印象的并购效果远低于预期。作为文化演艺板块的观印象,尽管拥有张艺谋等名导资源,但由于存在过度依赖个人IP,团队稳定性与创作能力不足,以及高成本与季节性等因素,近年来收入与利润持续下滑,最终拖累上市公司业绩。这一失败折射出黄辉在并购整合中的战略激进与执行短板:高溢价收购未匹配有效的资源协同,文化业务过度依赖外部IP,缺乏自主造血能力。
黄辉作为传统地产商,在文化产业的运营方面显然经验还不足,观印象始终难以突破“张艺谋依赖症”。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务方面,公司在2018年后无新增土储,也反映出黄辉在行业寒冬期的资源获取能力受限。双重压力下,其一些“自救”策略(如燕郊项目的重资产投入)反而加剧了资金困境。
此次交易的终止,意味着黄辉家族未能通过股权出让获取急需的现金流。截至2024年末,黄辉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质押三湘印象股份比例达74.6%,质押比例处于高位。若公司后续经营未改善,股价持续低迷,可能触发追加保证金或强制平仓风险,进一步恶化个人财务状况。而未来在重大决策上,黄辉可能只能依赖自有资金或高成本借款,战略灵活性大幅降低。如燕郊项目的后续投资、文化业务的改革等,均面临资金瓶颈。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指出:“黄辉的决策风格以‘敢赌敢拼’著称,但此次国资交易失败暴露了其在资源协调能力与风险控制上的短板。未来若无法快速改善公司基本面,其个人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将面临长期挑战。
未来破局之路需从三个方面努力
当国资“白衣骑士”转身离去,三湘印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未来的发展,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公司需加速燕郊项目的预售与资金回笼。据公告显示,三湘森林海尚城剩余可售货值约30亿元,但需解决销售滞缓问题。同时,也不排除公司会出售非核心资产(如部分观印象股权)以换取现金流的可能,但在当前的背景下该资产折价风险较高。
其次,尽快寻求其他战略投资者。在湖北国资退出后,公司可能会转向其他民营资本或地方国资寻求投资。不过随着资产质量下降,公司的议价能力可能进一步被削弱。
第三,对文化产业业务进行深度改革。观印象需摆脱对单一IP的依赖,并进一步探索低成本、高频次的演出模式(如宋城演艺的“千古情”系列),并强化团队自主创作能力。当然,这需要大量投入与时间沉淀,短期很难见到成效。
可喜的是,2025年一季度,三湘印象实现营收2.22亿元,同比增长391.57%;归母净利润1558.09万元,同比增长164.31%,业绩开始回暖。而在此次交易终止的公告发布后,公司的股价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也显示投资者对此早有预期。
※本文所引用素材均来自于三湘印象历年财报、公告,深交所文件,以及界面新闻、时代周报、澎湃新闻、经济观察网等媒体公开报道,仅做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财熵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