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主义早已升级。过去我们纠结“买不买得起”,现在纠结“配不配得上”。小米纸巾盒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身份认同”的战争:
支持派:这是对工业美学的致敬,是“理工男浪漫主义”的具象化。
反对派:这就是收割智商税的“遮羞布”,明明能用塑料盒解决的问题,非要搞出文艺复兴的感觉。 有趣的是,当雷军直播带货时,弹幕里一边刷“真香”,一边刷“太贵”。这画面,像极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分裂症——一边喊着“打工人钱包被掏空”,一边为“梦中情车”的周边疯狂下单。
应允许消费者在“基础实用”与“品质升级”间自主选择
这场纸巾盒之争给众多车企上了一堂生动的营销课:在智能汽车时代,配件溢价必须讲好故事。特斯拉卖2000元的碳纤维水杯被吐槽,小米卖169元的纸巾盒被热议,说明“贵”不是问题,“贵得有道理”才是关键。
对车企而言,将车规级工艺延伸至普通配件,本质是打造“品质溢价”的差异化策略。雷军坦言:“高端市场需要故事,但定价必须平衡成本与用户接受度。”这反映出车企在探索配件盈利模式时的矛盾——既要通过技术背书提升品牌形象,又需避免价格过高引发争议。
未来,车企或需在两方面寻求平衡:一方面,通过技术降本让高端工艺更普惠;另一方面,明确产品定位,允许消费者在“基础实用”与“品质升级”间自主选择。例如,推出车规级与普通版双产品线,既满足不同需求,又避免“一刀切”定价引发的争议。
来源:财熵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