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保险公司的急难救援服务,赵先生在与急性脑炎的较量中,赢得了一次生死赛跑。
5月2日下午3点,在印尼雅加达突发急性脑炎的赵先生状态急转直下,由于语言不通、当地医疗资源有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家属紧急拨通投保的平安产险客服电话,接入“平安全球急速救援专线”,提出了医疗转运回国的请求。
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生命接力赛就此展开。在接到请求后,平安产险湖北分公司立即成立紧急救援专项小组,由医疗专家、航空协调、海关通关组成的专项小组完成全链条响应:国内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配备ICU设备的医疗专机就位、跨境绿色通道同步开启。次日11点,搭载呼吸机、监护仪等全套生命支持系统的空中ICU从雅加达启航,落地后无缝衔接广州中山医院救治,成功抢回黄金救治时间。赵先生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各项指标逐步恢复。
相似的急难救援效率在西藏再度验证。行至林芝海拔3200米处,游客林女士血氧骤降至82%(正常值≥95%)、呕吐眩晕难以站立,而当地医疗条件难以维系。平安人寿通过95511专线启动急难救援:代理人实时远程协同、高原专车接送、返程航班协调同步推进,仅用了18个小时就完成了从高原急救到居家休养的全流程服务。
像赵先生和林女士这样的案例,均属于“急难救援”。博研咨询《中国急难援助服务行业白皮书》指出,该领域已形成涵盖跨境医疗转运、重大灾害救援、涉外法律援助等12类服务的完整体系。其中,医疗转运的急难救援需求最大,增长最快。以境外游为例,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的水平。公开数据显示,每10万名出境旅游者中,就有6.5人会遇到人身意外或需转运回国的情况。
通过社会力量推进“急难救援”落地,也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鼓励。为了维护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正当权益,202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指出,“国家鼓励有关组织和个人为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提供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紧急救援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参与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
急难救援走向个人:不只是把ICU病床搬上飞机
在急难救援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中国平安则是其中的先行者。公开信息显示,平安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组建“海外急难救援”服务团队,2001年更是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国内急难救援服务,至此形成平安全球急速救援服务体系。
对个人用户而言,急难救援也在这个过程中从“遥不可及”变成“唾手可得”。
一方面,得益于保险公司的规模效应,急难救援服务获取的难度和成本持续降低。以林女士的西藏急难救援为例,她曾在与保险代理人的沟通中,多次了解到平安为VIP客户提供急难救援权益,因此在身体不适时第一时间就寻求帮助并顺利通过。在急难救援的过程中,平安还主动协调机票、车辆资源、协助上传医疗证明材料等,让她免于奔波。此外,急难救援不仅用得到,还能用得起。林女士包含机票、专车接送的费用均由平安承担。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推出急难救援的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以平安为例,在急难救援的医疗支援中,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紧急就医、医疗转运、医疗送返、住院医疗、费用垫付、医疗翻译、紧急药物递送及医疗器械支持等服务;在突发的紧急援助中,也能提供遗体/骨灰送返、当地安葬/丧葬费、亲属前往处理后事、安排未成年子女回国、安排亲属探访、休养住宿等服务,考虑到用户及家属所需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