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正文

“带血创可贴”粽子事件与两家上市的食安困境

“带血创可贴”粽子事件与两家上市的食安困境
2025-05-12 15:14:41

2025年5月10日,江苏宿迁一位宝妈的控诉视频引爆社交网络——她在来伊份蜜枣粽中发现了浸透血迹的创可贴。这段视频中,消费者情绪激动地展示异物,并质问:“这是人血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将这家“休闲零食第一股”来伊份(603777.SH)和另一家“粽子大王”五芳斋(603237.SH)推向舆论漩涡。5月12日,来伊份紧急发布公告,称已下架涉事批次粽子并启动调查,但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已然爆发。

来伊份的食安问题并非首次。早在2012年,央视就曝光其蜜饯类产品添加剂严重超标,甜蜜素、二氧化硫等指标远超国家标准。彼时,来伊份正处于IPO关键期,事件直接导致其上市进程推迟四年,直到2016年才登陆A股。此后,食安问题如影随形:2018年,消费者投诉产品中出现订书钉、老鼠屎、塑料等异物;2024年底,12315平台上关于来伊份的投诉累计超千条,涉及发霉、毛发、石头等质量问题。

此次“带血创可贴”事件,更是暴露了代工模式的致命弱点。据相关媒体报道,涉事蜜枣粽由“粽子大王”五芳斋代工生产,而后者同样因手工裹粽环节可能存在漏洞而被质疑。尽管五芳斋客服最初否认存在代工业务,称“粽子均为自产”,但消费者和相关媒体根据包装信息指出,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确为来伊份“高粽”系列的生产方。来伊份在年报中强调“31道质量管控体系”,但现实却是:代工厂数量庞大且分散,品控难度陡增。一位食品产业分析师直言,来伊份对代工厂的审核和产业链把控“力不从心”,导致食安问题反复发作。

来伊份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代工。其超千款产品中,90%以上由外部工厂生产,企业仅负责品牌运营和终端销售。这种模式虽能快速扩充品类、降低成本,却让品控管理更加困难。例如,此次涉事粽子的代工企业五芳斋,是国内粽子市场占有率超37%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企业,而即便是这样一家上市龙头企业,也屡次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争议。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五芳斋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诉,涉及青团中混入塑料、粽子霉变等问题。这样的知名上市龙头企业的食安问题都难以管控,何况其他的代工企业。

当然,代工模式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核心还是企业品控体系的不健全。不管是来伊份还是五芳斋,要想更好的管控好食安问题,就一定要建立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通的全链路追溯机制,但从目前的看来,这样的机制似乎还并没有建立。

食安问题的频发,正在侵蚀消费者信任。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留言:“大品牌尚且如此,我们还能相信谁?”这种情绪直接影响销售。事件曝光后,来伊份天猫、京东旗舰店的粽子产品全面下架。更严峻的是,来伊份的转型战略可能因此受阻。2024年,公司尝试从零食店转向“生活便利店”,新增咖啡、热食等品类,计划以现制食品吸引客流。然而,热食对卫生标准的要求远高于预包装食品,若连基础品控都难以保障,转型更会难上加难。

作为事件关联方,五芳斋的品牌形象受损同样也成定局。端午节是五芳斋全年最重要的销售节点。事件曝光后,社交媒体上已有消费者表示“不敢买五芳斋粽子”,五芳斋直播间也出现消费者退货咨询,部分与头部主播合作的端午促销活动也可能受阻。若舆情持续发酵,其2025年业绩或面临更大压力。

面对危机,来伊份的回应不可谓不迅速:下架产品、补偿消费者、启动全链路调查。但公众更期待的是透明度和系统性改进。而对于五芳斋来说,则需要坦诚面对而不是急于否认推脱责任。除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外,更应公开涉事批次产品的全链条溯源信息,以重建信任。同时,公司还需重新审视代工模式——若继续承接外部订单,应建立独立的代工品控团队,甚至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环节透明化。

历史经验表明,食安问题对食品企业的打击往往是长期的。2012年的蜜饯事件让来伊份IPO推迟四年,而此次事件恰逢其业绩低迷期,若处理不当,可能进一步拖累本就疲软的营收。而五芳斋在2024年年报中,曾强调“将食品安全作为生命线”,但此次事件表明,口号与执行之间仍有差距。面对“带血创可贴”事件,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在观望:这两家食品类的头部企业,能否真正将口号变为行动?

(本文相关信息引用自消费者投诉平台、企业公告及凤凰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公开报道。)

来源:财熵凌镜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
关键词:食品,安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