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发展,各类平台纷纷推出网络贷款模式,以审核快、操作便捷等特点,满足消费者资金需求,消费者可足不出户在线上办理贷款。一些不法分子盯住网络贷款高效便捷的特点设计各种诈骗套路,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
【案例简介】:
2025年2月,张某接到自称是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张某之前办理的信用卡会影响其本人和家人征信,请其登录监管部门网址,联系客服(网页聊天窗口联系)。张某按其指引联系“客服”,“客服”要求张某下载某会议软件共享屏幕,诱导其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核实身份操作后,自助申请某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并再次通过人脸识别、录入手机验证码等核实本人操作后,诱导其将贷款资金转入所谓监管“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平安产险湖北分公司提醒您】:
一、多想多问,不盲从盲信。消费者要保持清醒、冷静,遇事多与家人亲友沟通,不要轻易听信他人诱导,以所谓的“征信修复”“账户安全”等名义“被贷款”,造成财产损失。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会要求消费者办理“征信修复”“账户解冻”“资金保险”“线上贷款”等,消费者切勿相信不法分子的说辞、套路。
二、保持警惕,不随意上网操作。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或官方网站下载运用软件或APP,上网或使用手机时,不要随意下载、登录、点击、扫描不明的APP、网站、链接、二维码等,防止以“远程指导”“共享屏幕”或“视频会议”等方式,按照他人的指导路径进行操作,掉入诈骗陷阱。
三、注意安全,不泄露个人重要信息。要审慎对待身份核验、人脸识别、线上确认、验证码输入等环节,不在陌生人员“指导”下进行网上操作。不在陌生软件或非法网站上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密码等个人信息,防止个人重要信息被非法收集使用,给个人带来后续影响和风险。
四、防止上当,不向无关账户转账。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司法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均不会要求消费者向任何账户转账,凡是要求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法定账户”等进行转账的多为诈骗行为。消费者要尽量核实对方信息,关注银行风险提示,准确判断后才进行后续操作。如发现被诈骗后,立刻联系银行,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保留好证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