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教学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并面向全国同步直播。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介绍了学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列举措。他强调,要及时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宣传普及、阐释解读和深化转化。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委员兼“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在讲话中提出,期待通过教学研讨,找到加强思政课法治教育、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创新举措和有效方法,更好地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同学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校园‘表白墙’成为‘欺凌地’,怎么办?“法律调整哪些国家大事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环节中,来自武汉市育才小学沈莉、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部张元春、一附中高中部汪颜质子和华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梦觉等4位思政课教师采取“有生课堂”的形式,共同围绕“法律的作用”这一专题进行了一体化现场教学展示。
大中小学四个学段围绕“法律的作用”,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设置螺旋上升的议题,并以此开展“议中研—议中论—议中做”的教学活动。小学重启蒙,小学学段的沈莉老师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题,设置“寻找生活中的法律”“法律作用我探究”“我做普法宣传员”三个议题活动,通过“小小交通员”角色扮演,小组普法快板等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法律,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关于法律作用的火种!初中重体验、初中学段的张元春老师通过学生校园表白墙的真实案例,设置“声援——感受法之力度、审判-——体悟法之强度、预防——传递法之温度”三个议题的设置,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对自身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高中重思维,通过加装电台的真实案例,设置“知法用法——我来判案”“以和为贵——法官讲堂”“定分止争——法有何用”三个议题,以案说法,一案到底,既让学生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又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度和温度。大学重理论学习,通过设置“我国法治如何解决现代化中根本性重大性问题?”“我国法治如何保障我们平稳有序的现代化?”“我国法治如何有利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三个议题,帮助学生从理论上透彻理解法律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大作用。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在点评时指出,4个学段教师的教学展示充分体现了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了本专题的核心内容,灵活选取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生动诠释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