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奔腾不息,穿三峡、汇汉水、越武昌,在与西塞山的交汇处,诞生了一座襟江怀湖、点石成金的青绿之城——黄石。
这是一座“一城千面”的城市,群山之间富集的矿产资源,孕育3000年工业史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地貌,造就众多文旅打卡地。在文旅融合的赋能下,这座“青铜之都”“钢铁摇篮”绽放出璀璨的文明光华,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工业景观,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织出一座刚柔并济的黄石。10月31日,“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网络大V荆楚行活动走进黄石,从“挖资源”到“寻文化”,探秘工业老城向“新”蝶变的生动实践。
一烘炉火三千年
点亮青铜文明之光
黄石,矿都,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誉。1973年,一个沉埋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采冶遗址——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重见天日。自此,华夏青铜文明从这里发祥,三千年炉火长盛不衰。10月31日上午,考察报道团来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探源千载挖掘、百年风云的辉煌冶炼史。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3000年前,筚路蓝缕的先民们开山劈岭、采炼铜矿,点燃了熊熊炉冶之火。如今,这座迄今发现的采冶延续时间最长、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古铜矿遗址,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遗址博物馆的万余件文物标本,展示了黄石先民“我家有矿”的底气和智慧,吸引着万千游客前来打卡。
走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展厅内,由黄土、木架构筑的“迷宫”错综盘亘,竖井、斜井、平巷、盲井层层叠压,排水巷道和木制水槽蜿蜒其间,再现了古人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大V们一边看一边感叹道:“这个矿井虽然全靠木头支撑,却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的钢筋水泥,可见当时是多么先进,古人有多么智慧!”
“研究表明,遗址晚期遗留下来的约40万吨炉渣中含铜量却仅有0.7%,堪比现代冶炼水平。”讲解员介绍,从商周、春秋、战国至西汉持续1000多年的岁月里,数万吨高质量的粗铜源源不断地从黄石运往四面八方,铸造出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
“铜草多,铜铁窠”。广场上开得正盛的铜草花吸引了考察报道团,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据清代《大冶县志》的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逢骤雨过后,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石之上,故名“铜绿山”。讲解员介绍,铜草花非常特别,铜元素就是它的养分,只有吸收了铜元素它才会开花,也成为古人找铜的标志物。时至今日,眺望铜绿山,只见遗址绿荫环绕,一丛丛紫色的“铜草花”在微风中摇曳,见证着这方矿山沃土的千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