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穿过幽深奇绝的巫山峡谷,冲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在西陵峡口陡然变得开阔起来。“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湖北宜昌古称夷陵,就坐落在这水势逐渐平缓、崇山转为丘陵之地。
一江穿城,宜昌始终涌动着澎湃动能,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信自强,正在为城市兴盛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展现出与时俱进、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7月30日拍摄的宜昌城区一角。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底蕴:诗意与厚重
初秋时节,宜昌秭归凤凰山上,屈原祠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牌楼上方正中“光争日月”四字牌匾高悬。步入山门,拾阶而上,过碑廊,但见《天问》浪漫、《离骚》悲懑、《九歌》缥缈……
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秭归诞生,由此发源了一条浪漫主义的诗歌长河。如今,“诗意”仍滋养着屈原故里的人们。
屈原祠虽几次迁徙重建、饱经岁月风霜,却越发熠熠生辉。周边建有非遗馆、端午剧场,并常年开展薅草锣鼓、杨林堂鼓、三闾刺绣等非遗传承人展演,加上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无不成为留存在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
“这里有中华文明的一脉清泉。”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传说”传承人郑承志说。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进行的舞龙表演。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江河山川,诗脉连绵。宜昌,既是长江万里长图中一帧隽秀的山水画,也是中华文化长篇中一页唯美的散文诗。
西陵峡口,峭壁之上,一个天然的溶洞通过狭仄的栈道与外界相连。此洞名为“三游洞”,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前三游”和宋代“三苏父子”“后三游”闻名。洞内外崖壁至今存有50多件欧阳修、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壁刻和碑文。往来游人,踩着青白石阶,与古往今来诗人的脚步重叠,蹚过时间长河,触摸那些雄浑而灵动的诗篇……
峡口胜景熠熠生辉,高山流水声声含韵。至今,宜昌有约2万名群众坚持诗歌创作,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多场,参与群众超十万人。
6月7日拍摄的宜昌西陵峡口。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