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政策与服务,则为生态成长提供了“阳光雨露”。湖北先后出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覆盖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支撑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武汉基金联合长江证券、东湖高新区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长江产业集团筹建20亿元的长江人工智能基金……“真金白银”纷纷投向人工智能硬核赛道。
近三成企业创始人35岁以下
年轻人与年轻事业双向奔赴
眼下,一大批“95后”“00后”正逐渐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浪潮中的主角,“让年轻人做年轻的事”成为湖北最富远见的投资。
在光谷关山大道,模态跃迁科技的“00后”CEO邴龙志,忙着与团队讨论新一代AI一体机的设计。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5岁,硕博士占比超85%,却已拿下多家海外订单。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有意思!”公司联合创始人常元和说,他们在自主研发国产AI一体机的过程中,毅然选择国产GPU、CPU,搭载国产操作系统、基础模型,以及自研智能体框架,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像这样的年轻团队,在湖北正如春笋般涌现。数命科技创始人罗弼文,公司近千个“数字员工”已在全国30多家博物馆上岗;慧观生物联合创始人赵方,其类脑式AI图像算法获评“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朗毅机器人创始人杨鸿城是在读博士,他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导航避障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据统计,武汉人工智能认定企业中,近三成企业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年龄在35岁以下。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湖北?
一部分答案藏在高校里。湖北汇聚21位人工智能领域院士,设立34所人工智能学院,每年可聚焦人工智能芯片、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专业人才超5000人。
城市也以最大的诚意拥抱他们。在产业要素最为富集的光谷,“人工智能+”办公室今年火热成立,8名工作人员人均“90后”,最年轻的28岁。“我们要能听懂年轻人讲什么,清楚他们缺什么。”办公室工作人员胡开伟说。
根据规划,到2027年,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向3500亿元迈进。技术革命、产业迭代、青春力量交织闪耀之下,推动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已成为波澜壮阔的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