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云梦秦简研究显示,战国晚期已发生“秦隶之变” 国家大事用小篆 日常公文书秦隶

云梦秦简研究显示,战国晚期已发生“秦隶之变” 国家大事用小篆 日常公文书秦隶
2025-11-20 09:25:31 来源:湖北日报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整理小组在对其进行整理研究。(资料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翻拍)

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通讯员曾博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数量庞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自面世至今,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近日在鄂举办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考古学、文字学、书法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睡虎地秦简展开深入探讨。

“睡虎地出土的1155枚秦简,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其上有近4万个工整的文字,让我们第一次看到秦隶。这批秦简不仅记录了从战国七雄到秦一统的历史瞬间,在中国文字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11月19日,著名考古学家、睡虎地秦简发掘者陈振裕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批秦简上的早期隶书墨迹十分珍贵,标志着至少在战国晚期的秦国日常手写体发生了“隶变”。

“小篆仅在有关国家大事时使用”

陈振裕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全国后推行“书同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书同文字”进一步阐释称,秦推行“书同文字”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秦、楚、齐、燕、三晋等诸侯国的文字不同,秦国丞相李斯删掉大篆的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改成小篆。“在很长时间里,主流观点认为秦始皇是以小篆作为统一全国文字的标准字体。随着大量考古出土材料的出现,这一认识受到挑战。”陈振裕说。截至目前,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地发现秦简牍有10余处,字数多达数十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四川青川郝家坪50号墓出土秦武王二年的木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隶书字体;云梦睡虎地秦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近4万字为墨书秦隶;湖南里耶秦简是已知数量最多的秦简,墨书文字中,秦隶数十万计。需要说明的是,里耶出土的墨书文字中,还有600余字为小篆字体。秦墓出土的秦半两钱、阳陵虎符、秦始皇诏书等,以及泰山刻石等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字体。

陈振裕经初步研究认为:“当时秦国的政务繁杂,小篆仅在有关国家大事时使用,因而诏书、货币、虎符以及石刻等文字为标准的小篆。而官府上传下达的大量文书、法令、告示等,都是使用秦隶。”

“秦始皇统一的文字并非只是小篆”

此前,在中国书协、湖北省文联主办的“云梦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历史、文字与书法的当代价值”学术报告会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湖南大学平台首席专家陈松长指出,在云梦秦简发现之前,有关秦代的书法遗存都是所谓的金石文字。云梦秦简的发现,填补了秦代墨迹文字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秦代文字与书法史的研究材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秦代文字、秦代书法的认知。他认为,这些书写在简牍上的墨书文字,才是当时的通用文字。

“秦始皇统一的文字并非只是小篆。随着睡虎地秦简等大批量秦代简牍的出土,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书同文’的传统认识进行了修正。”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孟庆星接受采访时介绍,从甲骨文开始,简化书写就成为书体演进的基本动力。在他看来,在不同场合推行不同的标准字体,均属“书同文”政策范畴。用于诏书、货币、虎符、石刻等礼仪性场合,庄重严谨,相当于“穿西服打领带”,以小篆(正体)为主。而官府日常行政公文等,相当于“穿西服不打领带”,以实用通行体的秦隶(俗体)为主。

孟庆星还称,对比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里耶秦简等同时期不同地区出土的多批次秦简,不难发现这些秦隶的字体、书法高度接近,可见背后有国家行政力量的强力推行,应是“书同文”政策在日常实用书写中的体现。文字发展史上的“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云梦秦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