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场演出,都得给演员付费,但公益性演出,一般没什么经费,都靠邹团长自掏腰包,最难的时候,他一年倒贴了8万多元。”邹贵昌的妻子张德香无奈地说:“可他就是热爱民俗,想把民俗文化传承好,没得办法啊!”
张德香和邹贵昌同龄,自小相识。1990年两人结婚时,张德香在店垭镇经营一家饭店,生意颇为兴隆。“他四处表演,看似风光,其实不易,尤其是组建畅想艺术团后,经济压力很大!”张德香回忆说,两人经常劝对方放弃事业。“最终还是我妥协了!”张德香笑着说,看到他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非常心疼。“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2008年,我关了饭店,来团里帮他打理事务。”
民间组织,最难的是管理,经常会遇到演出缺人的情况。“公益演出才几个钱?我采茶一天能赚好几百块呢!”张德香说,刚开始,村民们对民俗文化并不看好,也不愿意参与。后来,邹贵昌一咬牙,决定给他们发工资。“水平不错的团员,每年保底工资4万元,演得多,根据工作量,上不封顶。”
就这样,邹贵昌一年支出工资超过30万元,硬是靠真金白银稳住了艺术团的队伍,也守住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根脉。他还个人出资出力,不定期举办独臂皮影、沮水呜音、地方花鼓、民间乐器、地方山歌等民俗文化培训,培训人员超5000人次,挖掘整理地方山歌、薅草锣鼓、独臂皮影、地方花鼓、民间唢呐等珍贵文化遗产,让散落乡野的明珠重放光彩。
要当一束光
照亮乡村文化路
“如今形势好,处处换新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多骄傲……”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和欢快的唱腔,邹贵昌创作的皮影戏《二十大精神放光芒》热烈上演。
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激情念唱,邹贵昌在幕布后忙得不亦乐乎。幕布前,观众们全然沉浸,随着剧情或惊呼或叹息,或鼓掌或大笑。“我们的作品,老百姓喜欢!”邹贵昌说,群众的热爱,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勇气。这些年,由他创作的小品《婆婆也是妈》、民俗表演《耕牛闹春》、民俗节目《赶竹马》、特色节目《幺舅母谝店垭》屡屡获奖。
2019年,在文化部门的帮扶支持下,邹贵昌自筹20余万元在店垭镇格栏坪村筹办民俗文化工作室。如今,民俗文化工作室已发展为集培训、展示、表演、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致力传承发展当地传统民俗文化。
“一只胳膊、一只眼睛,侧面人物,叫独臂皮影……”近年来,邹贵昌多次走进校园、乡村,向人民群众介绍皮影戏的特点、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示独臂皮影的独特魅力。
“我要让皮影戏走进乡村、社区、景区、广场、福利院等地,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推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邹贵昌说。
“我们不坚持,这些民俗文化就会失传了,所以我们得坚持下去,多出去表演,让更多人关注!”邹贵昌的搭档秦大洲说,他跟着邹贵昌四处表演十几年了,邹团长的这份坚持让他十分敬佩。
指尖舞动光影,唱腔饱含深情。舞台上的邹贵昌神采奕奕,他将数十年的坚守与热爱,演绎成一段段动人的传奇。“这些年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不后悔!”邹贵昌说,“我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我就是一束微光,扎根本土,守护乡音,只求为非遗的传承多添一份力。”
“热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责任。”妻子张德香说,这么多年,丈夫邹贵昌始终带着团队努力前行,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喜欢民俗文化,把这些调子、手艺都留下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