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上半年咸宁返乡创业主体劲增六成 四代企业家把深圳工厂“打包”回乡

上半年咸宁返乡创业主体劲增六成 四代企业家把深圳工厂“打包”回乡
2025-07-11 09:52:49 来源:湖北日报

23亿元!

通城县今年招商引资的最大手笔,来自一个由60后、70后、80后、90后组成的深圳通城籍企业家“返乡团”。他们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抱团回乡打造湖北恒鑫电子信息创新科技产业园。

这场跨越代际的返乡创业浪潮,正在咸宁兴起。拥有300万人口,常年有50万人在外打拼,咸宁全力打造“咸创无忧”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实现了人口逆向流动,让返乡创业成为共同选择。

今年上半年,咸宁市新增返乡创业主体4112家,同比增长六成。

是什么力量让“雁归来”热潮持续升温?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蹲点调研,探寻背后的密码。

“研发销售留深圳,生产制造迁通城”

通城这个“四代同创”的项目,源于去年年底的一次乡情聚会。

80后企业家、深圳市茂达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方茂,抛出了酝酿已久的念头:“现在老家发展这么好,不如把深圳的产业‘打包’带回去?”

卢方茂的“产业集群返乡”构想清晰而务实:将在深圳分散经营的半导体芯片封测、智能终端、新型显示、云计算与大数据、新能源汽车配套等五家关联企业,打包成一个闭环供应链,“研发销售留深圳,生产制造迁通城”。

他的提议瞬间点燃聚会——60后龚黎明拥有新能源汽车配件转型经验,70后杜开山贡献供应链管理专长,80后卢方茂整合半导体芯片封测技术,90后汪幕志和王警则注入电商渠道和机电设备创新活力,四代人优势互补,让构想落地有了支撑。

他算了一笔账:通城人工成本比深圳低40%,工业电价便宜25%,叠加政策优惠,综合成本优势显著。

“回归不仅是乡情,更是看重发展机遇。”南下打拼近20年,卢方茂强调返乡绝非一时冲动。

他看中的是家乡悄然成形的产业基础:通城虽是小县城,却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隐形冠军”:65家电子信息企业集聚成势,其中有6家国家级“小巨人”和3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从原材料到元器件、零部件、整机产品、消费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

返乡企业的成功案例也给了他信心——通城的两家上市企业之一瀛通通讯,由返乡楚商黄晖创办,18年间裂变出3家子公司,带动就业3000人;省级“金种子”企业三赢兴光电,从深圳回迁13年,产值激增数十倍,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这份“乡遇共识”,迅速引起通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快速行动。

“专班跟进、特事特办,从项目洽谈到签约落地,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家乡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求发展的决心。”卢方茂感慨,项目享受“1050”极速审批,企业开办1个环节、0.5天办结、0费用。

“不再依赖乡情单点突破,而是靠产业生态的系统支撑。当一棵大树能带来一片森林,回归才真正可持续。”通城县委书记黄建平表示。目前,全县48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中,87.5%为回归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建强一链”的共生效应。

“以前父辈是离乡找机会,现在我们带着机会返乡”

“以前父辈是离乡找机会,现在我们带着机会返乡。”90后张锦的这句话,道出了代际创业的逻辑变迁。

在咸宁市咸安区鑫众诚创业孵化基地,这个放弃广东高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用5000元创业补贴和30万元信用贷款,将户外用品卖到东南亚。

鑫众诚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人李亚光,本身也是返乡创业代表,“缺资金、缺场地、缺经验,是创业初期的‘三座大山’。”2023年,在咸安区人社局的支持下,他搭建起这个“创业暖巢”,为创业者提供从风险评估到融资对接全周期服务。

他介绍,基地40%的创业者是“杭漂”“深漂”青年,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新业态。

“是家乡的创业政策让我们敢放手一搏。”32岁的徐志成对此深有感触。他与俄罗斯籍妻子安娜,共同创办的湖北安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仅一年营收就突破千万元。徐志成说,孵化基地免除租金,还帮忙对接客户资源,现在业务已覆盖全国主要港口。

像这样的孵化基地在咸宁已有20余个。这些基地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导师帮扶等全周期、全要素、专业化服务,配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30万元信用贷款、小微企业500万元担保贷款及3年50%贴息,精准滴灌让“创业种子”破土拔节。

“要让创业者像种子一样,落在哪里都能破土。”咸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进介绍,咸宁构建“孵化基地+示范园区+特色产业”三级平台矩阵,覆盖市县乡村,破解创业痛点。

实施返乡创业行动以来,咸宁今年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数据显示,每1位返乡创业者能带动7人就业,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乘数效应。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打造全链条生态”

“当年政府贴息200万元助我起步,现在政策比当年更给力!”站在昊天建材城的大厅里,陈向阳感慨返乡创业的“时代之变”。

16年前,他从广东佛山回到咸宁,如今又说服儿子陈宇轩从广东返乡加入创业队伍。

昊天建材城是咸安区首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300余家商户、4000余名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返乡创业者——退伍军人、大学生、沿海务工人员在此汇聚,形成独特的创业生态。

这样的创业沃土正在咸宁全域铺展,17个重点镇创业园星罗棋布,553家实体企业扎根乡土。

在通山县南林桥镇南林村,徐建明返乡创办的恒顺光学眼镜厂,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带动8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30公里外的大畈镇隐水村,隐水洞、龙隐山等文旅项目的红火,催生出“农民变创客、农房变客房、特产变商品”的“小微”创业潮,全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打造全链条生态。”陈进介绍,这种转变带来显著成效——政策阳光、平台支撑、产业引导环环相扣,让返乡创业从“一时红”迈向“持续火”。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关键词:咸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