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劳模家庭的精神密码 时代脊梁的深层力量

劳模家庭的精神密码 时代脊梁的深层力量
2025-04-30 10:29:45 来源:湖北日报

从左到右,依次是舅舅曹应启、外公曹茂德、尹夏红。

姨父黄申兵。

丈夫陈锐。

姚忠信(前排右二)、姚洪亮(后排左二)父子及家人。

父亲邱光学。

儿子邱建红。

孙玉国和父亲孙寿富。

泛黄的奖章就是无声的教科书,从一个人的执着到一家人的信念,平凡岁月里淬炼出的精神火种,终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多个劳模家庭,求解劳模家庭的精神密码,探寻支撑时代脊梁的深层力量。尹夏红

2014年荣获湖北省

“五一劳动奖章”

“五一巾帼奖”两项荣誉

外公曹茂德

1983年荣获

“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舅舅曹应启

荣获“2016年度大冶有色

劳动模范”称号

姨父黄申兵

荣获“2018年度大冶有色

劳动模范”称号

丈夫陈锐

荣获“2019年度大冶有色

劳动模范”称号

大冶一家三代五劳模

“我们家的人都有点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赵莎莎

“我家有一本相册,记录了从外公到舅舅、姨父再到我和丈夫这三代劳模的故事。”4月29日,中色大冶黄石晟祥铜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员尹夏红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在黄石市,这一家三代五人,有一个共同的荣誉:劳动模范。

打开相册,黑白老照片的主角,是家族第一代劳模、尹夏红的外公——1983年湖北省劳动模范曹茂德。在曹茂德工作过的中色大冶铜绿山矿选矿车间,流传着一句话:“选矿有个曹茂德,一天到晚忙到‘黑’。”他还有个外号“曹斧子”,意思是他有股子憨气和虎劲。

1986年夏天,曹茂德下班路上隐约听到厂房里传来呼喊声。他立即冲向砂泵房,只见矿浆和污水正从8寸大的管口喷射而出。如果不尽快堵住,不仅新设备有被淹没的危险,还会造成全厂断电停产。曹茂德一个箭步上前,冒着可能被电流夺命的危险,用身体堵住管口,直到砂泵房化险为夷。

曹茂德用行动给后辈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敬业奉献。

“后来,相册里有了舅舅曹应启。”尹夏红介绍,曹应启18岁成为铜绿山矿一名设备维修工。2016年,选矿扩能改造工程进入设备调试关键期,曹应启一刻不停地钻研,厚厚一沓设备达产达标和降本节支单,让他在最短时间内成长为选矿新设备的“守护神”,获得2016年度大冶有色劳动模范称号。

紧随其后,姨父黄申兵获得2018年度大冶有色劳动模范。黄申兵从基层支护工干起,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2021年,他担任新疆萨热克项目部经理期间,井下溜井振动放矿设备突然垮塌,他组织人员抢修两天两夜,终于恢复了井下供矿系统。

“一辈子以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是长辈们给我的最大启发。”尹夏红说。

近几年,这本家庭相册里,还添上了第三代劳模——尹夏红和丈夫陈锐的身影。

2013年,尹夏红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矿工。担任风控管理员后,她加班加点,仅用三个月就把新的风控台账建起来,将风险管控在源头,2014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丈夫陈锐也不甘落后,在中色大冶冶炼厂勤学苦练叉车技能,从技术能手直接晋升高级工,荣获2019年度大冶有色劳动模范称号。

“我们家的人都有点倔,但正是这股倔劲儿,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成为我们一家三代的精神传承!”尹夏红说。

父亲姚忠信

2009年荣获

“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儿子姚洪亮

2009年荣获

“武汉市劳动模范”称号

蔡甸姚家父子同年评上劳模

设家庭档案馆传家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雅青

“我们一生堂堂正正、勤勤恳恳,孩子们也做得不错。希望他们把好家风传下去,再出几个劳模!”4月28日,省劳动模范、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道姚家林村退休村干部姚忠信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姚家正堂摆放着姚忠信专门定制的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家训:尊老爱亲、勤劳持家、艰苦创业、遵纪守法、为人正派、待人和气、助人为乐、团结和谐。

32个字,是姚家几代人的追求。

姚忠信青少年时期家庭经济困难,他将求学机会让给兄弟,自己回家务农。他先后担任大队会计、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直至70岁时退休。姚忠信任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带领大伙兴办村级企业,改善基础设施,还协助长江大学武汉校区迁入,姚家林村“转型”成为武汉市首批家园建设试点村。

2009年,姚忠信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最让他自豪的是,同年,他的儿子姚洪亮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称号。一家出了两位劳模,乡亲们都为姚家点赞。

“我和老伴都认为,先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对孩子们言传身教。”姚忠信说,在家风的浸润下,孩子们都很争气,为人忠厚、工作负责,让人放心。

姚洪亮在蔡甸区法院工作,从新兵干警一路成长为该院民一庭庭长。

不久前,他审理一起标的额超百万元的跨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被告企业异地经营,法庭穷尽手段无法送达,最终依法对被告企业采取公告送达方式,严格保障被告诉讼权利,确保程序公正。“我始终记得父亲艰苦奋斗、为人正派的要求。”姚洪亮说,他在审判席上时刻警醒自己,要廉洁奉公、守护正义。

2017年,姚忠信在家中建立家庭档案馆,每名家庭成员都有一个专属档案盒,用来存放各自人生重要事件的记录。从上大学到入党,从参加工作到单位颁发的荣誉,一件一件记录在册。他希望,留住这些美好时刻,教育后人、传承家风。家庭档案馆建立后,家人们都积极为这特殊的档案馆增添“史料”。

今年,姚忠信已年过80岁,还想为村里做点什么。建立家庭档案馆的经历给了他启发,他开始组织收集、编写姚家林村村史,将祖辈们的历史和奋斗史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看。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我将始终严于律己、真诚待人,引领带动更多人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姚忠信说。

4月28日晚,姚忠信接受记者采访时,儿子姚洪亮回家探望父母。他跟儿子商量,今年老伴生日时要召集家人开一次家庭会议,大家聊聊近一年的成长与收获,再启新程。

父亲邱光学

1987年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儿子邱建红

2019年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茶乡父子薪火相传

“利川红”的秘密是专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金凌云

“事要用心做,人要用力拼,父亲说的这句话是我一生的座右铭。”4月29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邱建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在利川市,邱光学、邱建红这对父子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时代传承。

1987年,利川文斗供销社职工邱光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2年后,其子邱建红以“利川红”制茶师身份捧回同一殊荣。巧合的是,父子俩均在55岁时获得这一荣誉。

“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甘于奉献,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邱建红说。

翻阅父亲的遗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市州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荣誉证书摆满了桌子。

1956年,19岁的邱光学走进利川最偏远的文斗供销社黄土分社。这里距离家乡汪营镇100多公里,没有公路,山大人稀。在邱建红的记忆里,父亲自工作后便很少回家过年。

在那里,邱光华既是负责人又是营业员:忍着病痛深夜记账、徒步搬运货物防霉变,为供销社精打细算,被乡亲们称为“贴心人”“铁算盘”。

在文斗供销社32年,邱光学从营业员、业务员、分店负责人干到主任。1982年至1988年,他带领文斗供销社创下全省供销系统“零贷款”奇迹,成为全省供销系统的一面旗帜。

“我做事专注,就是源于父亲。”邱建红说。

1983年,他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供销系统,1997年一头扎进茶产业,创办星斗山红茶公司。

过去利川没有名优茶,他带领团队攻关本土茶种“冷后浑”,上千个日夜与茶青为伴,手臂因揉捻红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利川红”制作工艺。

2018年东湖茶叙,一杯琥珀色的“利川红”惊艳世界,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茶叶成为“金叶子”。如今,利川茶园跃至27.37万亩,综合产值达32亿元,带动11.2万茶农增收致富。

“帮茶农过上好日子,是我的初心和使命。”邱建红说。2019年,他又回到父亲工作的文斗镇,在这里拓展2200亩高山茶园。

2019年,邱建红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北京领奖回来,邱建红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已于2014年去世的父亲,把领奖的见闻讲给他听。邱建红说,因为身体不好,父亲当年获奖没能去现场,一直留有遗憾。

“我要继续发光发热,为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邱建红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片叶子都能变成真金白银,让茶农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父亲孙寿富

1980年荣获

“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称号

儿子孙玉国

2012年、2025年先后荣获

“湖北省劳动模范”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长江海事父子兵的“三干”接力

救险拼命干探索创新干服务暖心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婷

通讯员黎甜

4月29日,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孙玉国,返回武汉后立即投入海事工作一线。

55岁的孙玉国从小在长江边长大,他的父亲孙寿富是武汉长江大桥监督站首任站长,上世纪80年代曾荣获“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称号。

褪色的老照片里,孙寿富身姿挺拔如青松。这位参加过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的退伍军人,将军人的铁血与担当融入海事事业。

上世纪80年代,20多人守护长江武汉段的岁月里,孙寿富几乎以站为家。

他用当班拼命干、休班主动干、缺人顶着干的“三干精神”,筑起长江大桥的安全屏障;用依靠党、依靠领导、依靠群众的“三个依靠”,凝聚起团队力量;将“家务全干、工资全交、剩饭全吃”的质朴承诺,写进了家风里。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但这些教诲已镌刻在孙玉国心中。

在基层一线扎根31年,孙玉国坚守“让航行更安全、让水域更清洁”的使命,把父亲的“三干精神”淬炼成新时代的“新三干”——救险拼命干、探索创新干、服务暖心干。

每周雷打不动上船巡检,每月数百次船舶防污染检查,每年维护十万余艘次船舶安全畅通,辖区客渡船连续20年零险情、零事故。

8分钟扎好船用拖把,6分钟完成插钢丝,25米外精准掷缆,在能见度不足10米的恶劣天气中平稳驾驶……这些技能,是孙玉国对劳模精神的躬身践行:既要爱劳动,更要会劳动。

他创新实施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模式,牵头成立湖北省首个船舶污染物检测实验室,打造“船—港—城”一体化污染防治新格局,率先实现辖区船舶污水排放管路“铅封率”100%。

31年平凡坚守、创新奉献,孙玉国先后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技术能手”、交通运输部“两学一做”优秀共产党员、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长江航运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

孙玉国一直在最苦最累的基层海事岗位,有人劝他“功成身退”换个轻松的岗位,他淡淡一笑:“我更喜欢基层。”

这份坚守,让他的团队在风雨中一次次刷新安全纪录,也让女儿在深夜的等待中,读懂了父亲与爷爷跨越时空的共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不同,使命任务发生变化,但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孙玉国深知,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接力棒”,承载的不仅是守护长江的使命,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江飞)
关键词:劳模家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