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鸣鸣很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拓展门店与供应链。这家由零食界两大“下沉之王”——零食很忙(2017年创立于湖南)与赵一鸣零食(2019年诞生于江西)合并而成的公司,仅用一年半时间便以1.4万家门店、555亿元GMV的规模登顶中国最大休闲零食连锁商,堪称零食界的“拼多多”+“蜜雪冰城”混合体。然而,光鲜数据背后,低毛利、高投诉的争议如影随形,鸣鸣很忙的“薄利多销”到底能否撑起大消费时代下的资本故事,真正的忙赢未来?
一、零食界的“拼多多”+“蜜雪冰城”混合体
鸣鸣很忙的崛起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2017年,长沙85后晏周创立“零食很忙”,主打“县城包围城市”,以加盟模式快速铺开;2019年,江西赵定推出“赵一鸣零食”,定位“零食界蜜雪冰城”,用极致低价策略在下沉市场狂飙。二者曾因争夺同一县城市场爆发“贴身肉搏”,最终于2023年11月“化敌为友”合并为鸣鸣很忙,门店数从合并时的6585家暴增至2024年底的1.4万家,日均新增22家,堪称“零食界的开店机器”。
鸣鸣很忙的商业版图,是一幅典型的下沉市场拓荒图。“在县城逛街,三步一奶茶,五步一零食店。”一位湖南消费者调侃。鸣鸣很忙的扩张堪称“闪电战”:2024年平均每天新开22家店,58%的门店扎堆县城与乡镇,甚至覆盖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中国最细微的乡镇肌理。其秘诀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避开一二线城市白热化竞争,用低价策略收割县域市场。
然而,数据揭示了这种“速度崇拜”背后的残酷现实:一线城市门店月均营收可达15-20万元,而县城店仅5-8万元;加盟商净利润率普遍徘徊在2%-5%,堪比“刀片上的利润”。更令人警惕的是,2024年新增门店中30%位于人口不足10万的小镇,市场饱和的警报已然拉响。某媒体报道的加盟商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半年前,她被“三个月回本”的招商广告吸引入局,却在激烈的内卷中沦为“炮灰”。“总部说密度越高越好,可当五家店挤在一个商圈,连临期货品都卖不动了。”她苦笑着说。这种“跑马圈地”模式犹如一场赌博——用低价策略与加盟商的押金堆砌规模神话,却将单店盈利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某零售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当门店密度超过消费者需求承载力,这场扩张游戏终将反噬自身。”
二、“品牌引流、白牌赚钱”:县城下沉市场的低价密码
鸣鸣很忙的商业模式堪称县城商业的教科书级案例:用知名品牌引流,用白牌商品收割利润。招股书显示,公司超过60%的销售额来自自有品牌或代工产品,毛利率却仅有7.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良品铺子28%,三只松鼠22%)。这种“薄利多销”的逻辑,在县城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
某加盟商坦言:“门店密度太高,总部不断压价,知名品牌进价甚至高于市场批发价,只能靠卖白牌商品回血。”这正是鸣鸣很忙的核心策略——通过规模化采购压低知名品牌进货价(如可口可乐、卫龙辣条等),以低价吸引客流,再利用消费者“比价心理”推销利润更高的自有品牌。例如,其自有品牌薯片定价仅为可比知名品牌的60%,但毛利率却高出5个百分点。
介于品牌产品和三无产品之间的白品牌,由于没有什么知名度,只能靠价格取胜,低价又要盈利,那只能是靠低成本,而低成本则很可能会牺牲产品的品质。当加盟商只能通过压低进货价或售卖更多白牌商品维持利润时,总部与加盟商间的博弈将愈发激烈。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 ,公司构建了“品牌代工+区域小厂”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与头部代工厂合作生产标准化商品,另一方面在县域周边布局小工厂生产地域性零食,实现“30天新品上线”的迭代速度。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满足了县城消费者对“新鲜感”的需求。例如,其在湖南地区推出的“酸辣味藕片”仅两个月便成为区域爆款,贡献了单店10%的销售额。
然而,40%自有品牌所依赖的小厂代工,由于品控标准参差不齐,导致供应链的失控风险犹如埋藏的地雷。长沙某代工厂负责人直言:“鸣鸣很忙对成本卡得太死,我们只能压缩原料成本,质检流程能省则省。”在极致的成本压力下,对代工厂的监管形同虚设。而“当低价成为核心竞争力,品控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祭品。”
三、食安难题:异物、过期、病菌超标与添加剂滥用
在低价狂奔的赛道上,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鸣鸣很忙最刺眼的疮疤。“买十包零食,三包有‘赠品’——头发、塑料或霉菌。”黑猫投诉平台上,赵一鸣零食与零食很忙累计投诉超1700条,涉及异物、过期、大肠杆菌超标等问题。更引发争议的是添加剂滥用:一款“酸奶冰淇淋布丁”含柠檬黄、诱惑红等十余种添加剂,被家长称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尽管公司宣称建立“六审六检”品控体系,但2024年广东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中,其门店两批次产品仍因大肠菌群超标被通报。
而为压缩人力成本,许多门店仅配备1-2名兼职员工,操作规范流于形式。广东某门店员工透露:“总部要求每日消毒,但实际做不到,陈列柜温度经常超标。”黑猫投诉中“变质薯片”“发酸酸奶”的案例,多源于此。
四、财报背后是“薄利多销”模式的脆弱内核
翻开鸣鸣很忙的招股书,393亿元的营收数字令人咋舌,但毛利率仅7.6%、净利率2.1%的冰冷数据,却暴露出其“薄利多销”模式的脆弱内核。公司维持“比超市便宜25%”的承诺,实则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生存策略——某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商品进货价被压至成本线边缘,甚至通过销售临期货品维持周转。
现金流缺口更成为悬顶之剑:账上现金仅19亿元,却要偿还46亿元债务,上市募资的40%需投向供应链建设。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万辰集团并购后的负债率飙升至78%的惨痛案例。而行业对比更凸显其困境:良品铺子以28%的毛利率构筑高端壁垒,三只松鼠依托22%的毛利维系品牌溢价,鸣鸣很忙却困在“低价-薄利-扩张”的恶性循环中。一位投行人士直言:“这种模式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一旦消费市场降温,脆弱的资金链将瞬间断裂。”
五、行业绞杀中的“生存博弈”
鸣鸣很忙所处的零食江湖,早已是血海一片。良品铺子固守高端阵地却受成本掣肘,三只松鼠转型线下却陷入品控泥潭,新玩家零食有鸣、老婆大人等加速围猎,行业集中度持续分散。在这场“三国杀”中,鸣鸣很忙的价格战策略犹如一柄双刃剑——既收割了市场份额,也削低了行业利润底线。数据显示,零食连锁行业毛利率已从2019年的20%跌至如今的15%,中小品牌加速出清,鸣鸣很忙自身的“薄利模式”亦如履薄冰。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消费趋势的嬗变。当Z世代转向“低卡零食”“功能性食品”,这家公司的商品结构中,高糖高盐品类仍占绝对主导。某90后消费者吐槽:“走进鸣鸣很忙就像走进童年零食博物馆,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天天吃辣条?”这种错位的供需结构,或许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六、上市:关键一跃还是深渊入口?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达4.9万亿元,但行业集中度不足5%。鸣鸣很忙将上市视为破局的关键一跃,募资计划中40%投向供应链数字化、30%用于扩张的布局,看似补短板,实则暗藏风险——参考行业经验,供应链升级的投入周期长、回报慢,而市场饱和警报已拉响的背景下,激进扩张或加速资金链崩裂。分析师预测,若单店营收增速持续从35%跌至15%,门店密度过高将导致“自相残杀”。参考便利店行业经验,当单店日均营收低于5000元时,关店潮将不可避免。
“别只顾着数门店,先数数还剩多少现金吧!”这句行业内的调侃,道出了鸣鸣很忙最现实的困境——若无法破解盈利困局、重塑品控体系,其万店规模或将沦为吞噬自身的黑洞。
从街边小铺到万店帝国,鸣鸣很忙用“低价+下沉”快速撕开了零食市场的缺口,却又在一路狂飙中暴露出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财务薄利、品控漏洞、扩张(转型)焦虑。上市之路,或是其续写传奇的跳板,也可能成为暴露其所有问题的放大镜。
※本文是财熵凌镜根据港交所公开披露的上市申请文件、公司官方公告、权威媒体(如财新网、界面新闻、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彭博社、路透社等)报道、弗若斯特沙利文行业分析报告,以及黑猫投诉平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相关资料综合整理。